生活即禅修,禅修即生活:行禅(观禅篇)
看到脚的形状,看到脚的运动轨迹,是修止禅,培养定力。
看到脚的运动过程,看到先有动机,再有运动,是修观禅,培养观智。
行禅一步六观 之 如何觉知 “提起”
2010年始接触四念处禅修,此后,每日刻苦练习行禅,尤其是‘’一步六观‘’观照细腻,受益颇多,定力和觉知力提升明显。
无垢菩提现将行禅之“一步六观”分享给有缘的禅修者。
首先,自然站立,两脚之间距离以自己舒服为标准同时,觉知上半身向上的挺直感,下半身向下的下坠感,直到身心平静;
其次,如理作意“想走”。
“想走”之心越发强烈,觉知身体渐渐前倾;
再次,左脚是支撑脚,为保持身体平衡,身体重心明显转移到左边,随着“想走”的心强烈到极点,明显觉知到“右脚跟”在慢慢抬起。
最后,当脚跟的抬起动作到达极致,也就是抬起结束,准备操作下一个动作,即脚提起前,有一个空白的时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停顿。
此刻,心中油然生起一种感受,:
先有想“走”的心,才有走的动作发生;
当脚跟开始提起时,想提起脚跟的心就立刻消失。
通过实践清楚知道:
先有动机,后有动作;
动作正在发生时,令动作发生的动机立刻消失,动作是动作,动机是动机。
此后,不再执着阅读和记忆佛法理论,只有自己亲身实习,才可以真正享受佛法的滋味。
2、行禅一步六观 之 如何觉知 “抬起“ 和 “落下”
行禅时的“走‘“,有6个关键的动作需要觉知,即:
提起、抬起、推出、落下、接触、压下。
笔者分享如何觉知行禅时的“抬起“和”落下“:
1、觉知“抬起”
首先,寻找一个台阶或者一块石头等,高度大约30厘米左右,宽度与鞋子长度同宽即可。
其次,台阶或石头前,自然站立,两脚之间距离自己感觉舒服即可,同时,觉知上半身向上的挺直感,下半身向下的下坠感,直到身心平静。
其次,如理作意“想抬起”。
“想抬起”之心越发强烈,觉知身体略微前倾感且 略微上挺感;
再次,左脚是支撑脚,为保持身体平衡,身体重心明显转移到左边,随着“想抬起”的心强烈到极点,明显觉知到“右脚”一厘米一厘米或一毫米一毫米慢慢地抬升。
最后,当“右脚‘的抬起动作到达极致,也就是到达可以将“右脚”放在台阶或石头的高度时,“右脚”的抬起过程结束,准备操作下一个动作,即脚接触台阶或石头前,有一个空白的时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停顿。
2、觉知“落下“
首先,寻找一个台阶或者一块石头等,高度大约30厘米左右,宽度与鞋子长度同宽即可。
其次,站立于台阶上或石头上,自然站立,两脚之间距离自己感觉舒服即可,同时,觉知上半身向上的挺直感,下半身向下的下坠感,直到身心平静。
其次,如理作意“想落下”。
“想落下”之心越发强烈,觉知身体略微后仰感 且略微下坠感;
再次,左脚是支撑脚,为保持身体平衡,身体重心明显转移到左边,随着“想落下”的心强烈到极点,明显觉知到“右脚”一厘米一厘米或一毫米一毫米在慢慢地下落。
最后,当“右脚‘的抬起动作到达极致,也就是到达可以将“右脚”安放在地面时,“右脚”的抬起过程结束,准备操作下一个动作,即与地面接触前,有一个空白的时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停顿。
为何不在平地,而要在台阶或石头上操作“抬起”或“落下”的动作,是因为禅修者在禅修初始阶段,定力不够,觉知力也不强,如果在平地上做脚的“抬起”或脚的“落下”的运动时,因为脚的“抬起”和脚的“落下”过程很短促,无法对“抬起”和“落下“的过程有详尽的感性的认知;
而通过踏上或迈下稍微有高度的台阶或石头,再做出脚的“抬起”或脚的“落下”动作时,“脚的抬起“或”脚的落下“时,动作的幅度会自然地放大和放慢。
如此,禅修者就可以清晰地和完整地感知到”脚的抬起’和”脚的落下“全程过程,从而发现,无论是觉知“抬起”或“落下”,笔者心中皆油然生起:
先有想“抬起脚”的心,才有“抬起脚”的动作发生;
当脚开始抬起时,想抬起脚的心就立刻消失。
先有想“落下脚”的心,才有“落下脚”的动作发生;
当脚开始落下时,想落下脚的心就立刻消失。
先有动机,后有动作;
动作正在发生时,令动作发生的动机立刻消失;
动作是动作,动机是动机。
那一刻,觉知内心异常平静清凉且空寂。
3、行禅一步六观 之 如何觉知 “推出“、”接触”和“压下”
对禅修者而言,行禅时的“走‘“,有6个关键的动作需要觉知,即:提起、抬起、推出、落下、接触、压下。
禅修者左脚或右脚在做“推出“的动作时,因为脚处于悬空的状态,此刻需要禅修者具备强大的定力,并拥有敏锐的专注力,才能感知到脚做“推出”运动的全过程。
禅修者,如果定力和专注力强度不够,对脚的“推出“动作,只能是惊鸿一瞥式的感知,无法清晰觉知到脚“推出”动作时的整个过程,那么,禅修者感觉越行禅心越散乱模式或者对行禅失去兴趣。
总结禅修实践,实例分享在行禅时,如何觉知“推出”“落下”和“接触”:
1、如何觉知行禅时的“推出“:
首先,寻找一个台阶或者一块石头等,高度大约10厘米左右,宽度与鞋子长度相等即可。
其次,台阶或石头下,自然站立,两脚之间距离自己感觉舒服即可,同时,觉知上半身向上的挺直感,下半身向下的下坠感,直到身心平静。
最后,当右脚“抬起”“提起”动作完成后,再如理作意“想推出”时,此时,右脚脚底与地面平行,脚底抬起到稍微超越台阶或石头高度时,“右脚”脚底与地面保持平行地向前“推出”,如此,禅修者就能够一厘米一厘米或者一毫米一毫米,清晰地觉知到右脚推出的整个运动过程的微妙变化。
需要提醒的是:“推出”的整个过程,右脚底与地面保持平行状态,向前推出。
2、如何觉知行禅时的“接触“:
首先,寻找一个台阶或者一块石头等,高度大约10厘米左右,宽度与鞋子长度相等即可。
其次,台阶或石头下,自然站立,两脚之间距离自己感觉舒服即可,同时,觉知上半身向上的挺直感,下半身向下的下坠感,直到身心平静。
其次,当右脚“抬起”“提起”“推出”“落下”动作完成后,右脚自然下坠,当右脚与台阶或石头表层接触的刹那,右脚的下坠感立刻结束,此刻,有一瞬间静止感,这个电光火石般短暂的静止感或者停顿感就是“接触“。
3、如何觉知行禅时的“压下“:
首先,寻找一个台阶或者一块石头等,高度大约10厘米左右,宽度与鞋子长度相等即可。
其次,台阶或石头下,自然站立,两脚之间距离自己感觉舒服即可,同时,觉知上半身向上的挺直感,下半身向下的下坠感,直到身心平静。
其次,右脚“抬起”“提起”“推出”“落下””接触“动作完成后,如理作意“想压下”后,当右脚底与台阶或石头”接触”后,伴随着身体踏上台阶或石头的整个动作的完成,右脚“压下”的感受过程异常清晰和完整。
另外,也可以站在台阶或石头上,右脚平行着向地面迈下,脚与地面接触后,脚的压迫感的全过程亦是异常清晰和完整。
为何不在平地,而要在台阶或石头上操作“提起“”抬起““推出”“落下““接触“”压下“等动作,因为禅修者在禅修初始阶段时,定力不够,觉知力也不强,如果在平地上做脚的“提起”“压下“等运动时,因为“提起”或“压下”的过程很短促,初次练习的禅修者,无法对这些微细的动作过程有详尽的完整的感性的认知。
而通过踏上稍微有高度的台阶或石头,再做出脚的“抬起
“或脚的“压下”动作时,脚动作的幅度会自然地放大和放慢,如此,禅修者就可以清晰地和完整地感知到,每一步的6个关键节点的每1个动作的完整生灭变化过程。
如此操作,无论是觉知脚的“提起”或脚的“压下”,笔者心中皆油然生起:
先有动机,后有动作;
动作正在发生时,令动作发生的动机立刻消失;
动作是动作,动机是动机。
那一刻,觉知内心异常平静清凉且空寂。
禅修答疑
1、借助台阶,行禅时一步三观更轻松自在
学生:行禅一步三观时,我习惯标记“抬起”、“推出”、“落下”,一个小时行禅结束后,觉得身体很累,心里不舒畅,好像被什么卡住,为什么?
无垢菩提:当你没有培养出定力的时候,禅修者的心观注左脚的移动,同时在内心里标记“左步”;右脚在移动时,心也要观照并标记“右步”,以这种方式持续观照并标记“左步”、“右步”,“左步”、“右步”,经行至少一个小时培育自己的定力;
禅修者的定力达到一定阶段后,禅修者一个步伐分解为:“提起“、”放下“,以这两个阶段的方式来进行观照;
当定力越来越得到提升的时候,一个步伐也可以被分解为三个阶段,比如,“提起”、“推出”、“放下”三个阶段。
在一步三观阶段,在脚步的“提起”和“放下”之间,因为脚步的移动特征不明显,所以如果心不够细腻,几乎观照不到脚步的移动,或者只是断断续续地觉知到脚步的移动,这时为了更清楚地看到脚步的移动,心便会更加努力更加用力,试图去看清脚步的移动,时间长了,由于过于精进,身体容易疲劳,心会出现被卡住的感觉。
此时,禅修者有三个选择:
1、停止观照“提起”、“推出”、“放下”这三个所缘,只是继续观照“提起”、“放下”两个所缘,直至定力成熟,再来观照“提起”、“推出”、“放下”三个所缘;
2、观照“提起”、“推出”、“放下”三个所缘时,初始阶段对脚的“推出”,保持粗浅的大概的观照,即对“推出”,我们观察到什么程度都接受,随着定力的提升,禅修者自然会对“推出”这个动作的整体运动状态,都有清晰的觉知;
3、禅修者也可以借助上台阶这个动作,反复练习,加深对“推出”的感性理解,例如,站立在台阶前,左脚或右脚向前向上抬,觉知脚的“提起”以及脚向上的“推出感”;站在台阶上,向下迈出脚,觉知脚的“落下”以及脚向下的“推出感”。
按照以上三种方式操作一步三观——“提起”、“推出”、“放下”,禅修者身心感觉自在放松,定力也会进一步提升,身体再也不会有疲惫感,心也不会有被卡住的感受。
不过,需要甄别的是进行“提起”、“推出”、“放下”一步三观,如果禅修者观照时缘取的是自己脚的形状,在持续观照脚的形状之后,正念和定力会得到提升,但是以形状为所缘观照到的现象是概念法,并不是实相,这种知见是错误的,类似这样的知见就是执取“身见”。
禅修者观照时缘取的是脚的移动过程,在正念和定力提升后,内心不再有脚的形状,也不再觉知是脚的运动轨迹,只是觉知某种运动现象时,此刻可以说是名色分别智出现。
正念和定力进一步增强,自动出现一步六观,即:“提起”前,觉知先有想“提起”的动机;“推出”前,觉知先有想“推出”的动机”;“放下”前,先有想“放下”的动机。此刻可以说是,缘摄受智开始生起。
2、为何不标记“左步、右步”,而是感觉脚步运动
学生:行禅时,为何不让我们标记“左步”“右步”,而是直接感觉脚步的运动?
无垢菩提:touch own feeling,return
to own heart,it is the value of meditation.。
感觉自己的感觉,回到温暖柔软的初心,这是禅修的价值所在。
禅修找回温暖柔软的初心,在初心的基础上才会有智慧生起。
新禅修者在开始阶段就使用标记时,例如标记“左步”“右步”,他们会习惯性作意于“左脚的形状”“右脚的形状”,而不是去感受“左脚的移动过程”“右脚的移动过程”,观照形状容易修成止禅,而马哈希禅法是教导观禅。
我提醒新禅修者,只需要去感受脚步的移动过程,要忽略脚的形状,要忽略脚的运动轨迹,开始阶段只能粗大和粗略地感受移动的过程就可以,随着心的安定,禅修精进,观照的心会跟上脚步移动的整个过程,这个时候我们自然会清楚地感知到脚步细腻的运动过程:
首先,左脚的移动过程、右脚的移动过程;
其次,左脚的抬起过程、落下过程,
右脚的抬起过程、落下过程;
再次,左脚的抬起过程、推出过程、落下过程,
右脚的抬起过程、推出过程、落下过程;
接着,脚抬起前,先有动机;脚推出前,先有动机;脚落下前,先有动机。
最后,脚步移动中,会更加细腻的过程会出现,也一点一点被观照被感知。
做好过程,结果自然呈现,所以不需要提前标记。
如何觉知 一步六观:
“ 提起“ ” 抬起“ ” 推出“ ” 落下“ ” 接触“ ” 压下“”
缅甸摩诃甘达勇西亚多,盛赞为《清净道论》编辑者的觉音尊者第二。西亚多撰写且在缅甸广为流通的《发趣论轻松谈》一书《步行中观生灭》一文,巧妙运用巴利语论藏之《发趣论》的24缘,用阿毗达摩论藏的观念来说明行禅时,禅修者可以通过“一步六观”的方式达到观名色法的生灭,更能在“一步六观”里观到“无常苦无我”的实相。
正文:“正在行走,脚步当中,初步名色,不至二步,二步名色,不达三步。同一步中,提起一项,前进一刻,让时一种,放时一类,各各不一。前进一步,六步骤中,名色生灭,如热锅中,被烤芝麻,生灭无主,倍受煎熬,无常纯苦,总无我尔。”
注释:
1、由于产生想走的心,所以产生了心、心所等名法。这些心和心所所产生的心生色,带动的脚的移动。在第一个步伐中所产生的心、心所等名法和色法,在第一个步伐结束时,就坏灭掉,不会延续到第二步。第二步的心、心所以及色法也不会延续到第三步。
2、在同一步当中的情况,同一步中,提起一项,前进一刻,让时一种,放时一类,各各不一。意思是有了想举脚的心,脚才能举起来。其他五个动作亦然。在这六个步骤中,每个心心所和色法,都不会延续到下一个动作,各自在生起处灭去。没有恒长不变的名色法。由于生灭变化时永无止境的,所以真的很苦。无法主宰生灭变化而得到快乐,那么,哪来的主宰者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