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简友广场人民广场

《陈涉世家》读后感(上)

2024-08-08  本文已影响0人  紫湘Via

上学时对这篇课文感兴趣是因为大泽乡起义的发生地是安徽,还有其中一些经典的句子很能引起人的共鸣,某些情节也很让人振奋。

后来在高中的时候就想读全本的《史记》,我那时候的高中没有图书馆,我是在一辆卖书的大车上买的。我记得好像是白话文版,但也读不进去,由于历史知识的欠缺和里面过多的人名和地名,很容易晕。

最后强迫自己囫囵吞枣式地读完,便束之高阁,再也没有翻起过。这次再碰到《陈涉世家》,没想到还是一样的感觉,读完课本节选的那一部分,就有点读不下去了。

本想着就摘录几个经典的句子纪念一下算了,后来想现在的学习又不是为了谁,怎能这样得过且过?于是对于畏难情绪的抵抗和对本文后半部分的好奇心战胜了我。

对于《尝试读一下〈陈涉世家〉全篇》系列,大家对这段历史很熟悉的可以选择不看,因为那只是我做的笔记而已。因为认真看需要花费时间,就没办法想其它的更文了。

我按照原文顺序,对着翻译,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地看下来。碰到作者只一笔带过的不懂的历史知识,比如事件的前因后果、人名、官名等就查,有些打了括号的就是我的备注。因为如果忽略,后面的内容就会云里雾里。

这次认真地读完后,我终于知道了我读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后半部分读来让人有一种懈气和失望的感觉。但这篇文章还是极具研究价值的,不管是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所描述的事件、所表达的思想还是从文学性方面来说。

下面我们就来捋一下这场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结果以及司马迁和褚少孙对其的评价。

开篇就介绍了这次农民起义的两个关键人物陈涉和吴广的背景,是哪里人。第一段通过年轻陈涉与一帮农奴的对话描写,就突显了他的与众不同。

当时正值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极深。从“怅恨久之”就可以看出陈涉早已不甘心受人奴役,已经在痛苦中不停地思考如何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境地。

他对伙伴们说出“苟富贵,无相忘”,就说明他非常同情跟自己同命运的人,希望在这个群体中能有出类拔萃者,能有和自己同样心思的人。

当众佣者表示不理解时,他不免失望又自命不凡地说:“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说明他当时已有非凡的抱负,有反抗命运的决心,只是要等待时机到来后再施展自己的才能罢了。

没想到这样的时机果然到来了。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成为戍守队伍的小头目。遭遇连天大雨,道路不通,估计会误了朝廷规定的期限。若误了期限,都会被斩首。

而这次陈涉不孤单了,有了可以共同谋划的人——吴广。左右都是死,不如让自己死得更有价值:“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为国事而死)可乎?”

于是陈涉接下来对当前的形势和准备起义的有利条件作了一番精准分析:

(1)“天下苦秦久矣”是社会大背景,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

(2)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二世是靠赵高搞阴谋上台的,执政还不满一年,最高统治集团当中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由此也引起了更深刻的社会矛盾。

(3)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荼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就是只剩下几户人家,仍然能灭掉秦国)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

而且这一预言最终成为现实:秦朝末期,楚国的反抗力量虽然看似微弱,但在范增的建议下,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的楚怀王,迅速得到了楚人的拥护和支持,最终在楚将项羽的领导下,成功地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4)秦二世已杀死了扶苏,但“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利用百姓不知扶苏、项燕二人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

并且陈涉这个策略的效果很快就得到了证明:起义军到达陈的时候,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的庞大队伍;在张楚政权建立的同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5)戍卒屯驻的地点大泽乡距秦首都咸阳较远,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易于突破;而因遇雨失期,已被置于死地的九百戍卒,则是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

这足以表明陈涉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在危机时刻的果断与清醒,接下来就是怎么达成这件事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