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千年|号外0101.“胜王败寇”历史逻辑下的商纣王罪恶滔天
中国有句俗语叫“胜王败寇”,这是历代所谓的历史学家们的一条基本的书写逻辑,因此,胡适先生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然这并不是胡适说的,而是冯友兰对胡适的话的曲解所误推出来的)对历史事件的书写时如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如此。在历史书写者的笔下,所谓的圣人明君往往是暴君无赖,所谓的贞妇烈女往往是荡妇婊子,十恶不赦的荒淫无道暴君往往是一个仁慈的明君,这种现象在周初三圣、汉高祖刘邦、武帝刘彻、蜀汉刘备、唐太宗李世民、夏桀、商纣王、秦始皇、王莽、隋炀帝等等众多历史人物形象中都有突出表现。也正因此当代有不少重量级大K对历史及其书写的客观性提出严重质疑,甚至完全否定之。
商纣王作为古代的四大荒淫无道的“暴君”典范之一,是商王朝的末代君主。其子姓,名受(一作受德),又名辛,所以尊称为帝辛。其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商纣王”,乃是因为谥法上“纣”表示残义损善,这是周人在其死后对之的骂称。
尽管从春秋战国之际就有人为帝辛鸣不平,之后历代都曾有为止“平反”者,到了现代,毛泽东还给出了一个超乎众人想想的评价:“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紧跟毛泽东屁股后的郭沫若也在一首歪诗中赞扬他:“但缘东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惭开化,国焉有宋荆与舒。”但这种声音只是若隐若现,公众及主流史学界对之的评价却始终不改“荒淫无道”的“暴君”初衷。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帝辛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其政权又是因何而败亡的呢?其形象又是为什么和如何被抹黑的呢?
“滔天大罪”的历史:从虚到实
帝辛是因为诸侯国造反,西周诸侯联合所谓的八百诸侯共同征讨,只是其力竭自焚而亡的。而西周诸侯等的出师之名,也即帝辛的罪状,在文献典籍《尚书》中有记载。现存《尚书》中有三篇述数痛斥帝辛罪状的文章:一是《泰誓》,是周武王会诸侯于孟津观兵时的檄文,也即征讨帝辛的讨伐檄文;一是《牧誓》,是牧野大战前的战斗动员令;一篇是《武成》,是战胜帝辛后,周武王祭天的祭文。商周之际多信鬼神,因此《武成》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而《泰誓》《牧誓》则因为是讨伐檄文和誓师之文,极力诋毁对方,无中生有,添油加醋则是应有之义。《武成》所罗列帝辛的罪状是:
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丞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
而《泰誓》中所罗列的罪状简直是罄竹难书:
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沉湎冒色,敢于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台榭、陂池、侈眼,以残害于尔万姓;樊炙忠良,刳剔孕妇。……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祇,遗厥先宗庙弗祀,牺牲瓷盛玩于凶盗,乃曰“吾有民有命”,罔惩治其侮。……今商王受力行无度,播弃犁老,昵比罪人;臣下化之,朋家作,胁权下灭;无辜吁天,移德彰闯。……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若点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朝涉之胫,剖哭人之心;作威杀戮,毒痛四海;崇信奸四,放黩师绿;屏弃典刑,囚奴正士;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牧誓》所罗列的罪状也不少:
今商王受,惟妇人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尽管自孔子之后,《尚书》便被奉为“经”,但儒家的亚圣孟子却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事实上,如果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罪状其实大都是虚的,之后,先秦的其他文献中才逐渐出现零散的坐实化,到了汉代大名鼎鼎的司马迁的《史记》出现了坐实化的第一次高峰:
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
于是使师谓作新淫声,比里之舜,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占之钱,而盈巨桥之粟。益收狗马厅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最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罔为林,使男女伴相逐其间,为长饮之饮。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辟刑,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熹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辩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闯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里。……而用费中为下。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
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太师、少师谋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妇,纣又之。殷之太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
从司马迁之后,帝辛的这些逆天大罪不断细化,丰富完善,最终到了明代许仲林的《封神演义》,帝辛最终发展成了集全天下之罪恶于一身的暴君。
关于帝辛的这些“罪状”,早在孔子的弟子子贡那里就遭到了质疑: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需要注意的是,自贡的老师孔子是殷人微子的后人,孔子曾将微子奉为“圣贤”并声讨过帝辛,关于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说。
之后历代都有质疑者,但终究因为声音太过于低微而被淹没于涛涛浊流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