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过·豆酱香
黄豆酱又称大豆酱、豆酱,用黄豆炒熟磨碎后发酵而制成,是中国传统的调味酱。黄豆酱不仅营养丰富,在医药方面应用历史也很悠久,唐代苏敬把它列入了《新修本草》。
中医认为黄豆酱性味咸寒,归脾胃肾经,可以补中益气、开胃健脾、消食去腻。
在我小的时候,生活在宁静祥和小村庄里,只有百十户人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
在七八十年代,可耕地很紧张,大部分在地头或自家院里种一点菜,种类也少。也就茄子、番茄、辣椒、藿香、梅豆角、大蒜等,屈指可数的那几样。
在青黄不接的时候,都是黄豆酱、蒜糜子、咸蒜瓣子度过的。我喜欢摘个青辣椒,里面撒几个盐粒,在手里揉捏一会儿,一口馍一口辣椒的吃,觉得就挺满足的。
不过呢!进口享福出口受罪!现在我都不敢吃辣椒了。
等到了收了秋,种上麦子后,每户就有时间晒黄豆酱了,我还有点印象。
那时候娘先拿个簸萁,把黄豆倒在上面,上下簸动,然后把一个个瘪的、霉的、生虫眼的黄豆挑出来。坏豆子不能扔的,坏豆子留着喂鸡吃呢!
娘把挑捡好的黄豆在盆里泡一夜,第二天早上开始煮。煮好的豆子捞出沥干水分,冷凉后拌上面粉揉匀。找两个长板凳,摊上一张凉竹席,把它们均匀地铺在上面,给它们盖上被子“黄花蒿!”每天翻动一遍。(方言叫“黄蒿!”)我们那里地头沟边多了去啦!
大概四五天,它们身上都长了黄绿色的霉斑。然后把小可爱们收到簸萁里面,揉搓霉斑,簸动干净后倒进盆里。
娘把藿香杆和叶子,加盐在锅里熬了半小时左右,冷凉后倒入盆中,然后盖上纱布用绳子系紧。
北方的十月份天气还正热呢!都是把盆里的黄豆酱在墙头上、或者房顶上晒。几乎每家每户都能看到!
风儿一吹,整个村庄弥漫着咸香的味道!路过的馋家伙还要偷着揭开纱布,偷吃几个酱豆子。
每天要解开纱布搅拌几次,傍晚端屋内,防止下雨和早晨的露水。等到它们变成棕红色时,就可以装坛子里了。
罐口包个塑料薄膜密封,这些小家伙们不喜欢阳光,喜欢躲在黑暗里,享受寂寞的感觉。
等到吃的时候,才打扰它们的清净!娘去村中的池塘边,哪里有颗公益花椒树,摘些新鲜的叶子回来。在锅中倒入香油,炸点葱花蒜瓣,一起煎炸翻炒出锅即成。
当时吃着新蒸的馍,蘸着黄豆酱,包括吃面条时也要挖一勺,相当于现在的改善生活!
思念中的味道,就是忘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