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人物想法

许知远火了,一边倒的嘲讽和消费说明了什么?

2017-09-06  本文已影响75人  年少影追

许知远老师,最早的认识是他作为一个启蒙者的身份出现,去年看十三邀最反感的是节目里对他那张脸的各种大特写,于他本人倒说不上多讨厌也没有喜欢,而最近他又意外“火了一把”,被各种嘲讽和戏谑,倒让我对这种一边倒的嘲弄和消费感到诧异,甚至隐隐为他感到一些不平衡。

事情的缘由是作为《十三邀》第二季第一期节目,许知远采访了马东,节目中许知远对马东做奇葩说毫不排斥、相反还乐在其中感到讶异和不解,极力试图通过一连串犀利的提问——正如节目播出后许自己重新看过所说的那样,其实多是一些“陈词滥调”,至少他在第一季里已对不同的采访嘉宾提问过多次类似的问题——试探出马东深层次的另一面,不料马东一一轻松作答,且看似都是本色的回答,这让许知远露出些许不相信的轻蔑的神色,看上去有点像他口中的“粗鄙倾向”,而马东一些不经意的旁敲侧击,却让许陷入短暂的尴尬境地,就这样,原本正常的一个访谈看起来更像是一次不对等的谈话,马东以他的机智和聪明劲全盘胜出,而许知远带着意外的挫败成了被争相嘲讽的对象。

“许知远老师是个古代人,但这无关对错,他是色彩,我喜欢跟不同色彩的人打交道,许知远老师有他的色彩”,采访过后马东如是说,显然是胜利者的轻松宣言,这一点跟之前的罗振宇近乎相似。

好了,无庸赘述,还是来说说我的几点看法。

许知远不是一个合格的采访者

《十三邀》第一季每一集我都有看,和贾樟柯导演对谈的那一集是我觉得最为精彩的,且之所以精彩并非源于许抛出的问题有多高的质量,而是因为贾樟柯是一个很好的主动的讲述者,故而访谈的质量往往取决于嘉宾是否擅于且愿意讲述,许并不精于通过设计一些富有启发和感染力的问题来引导嘉宾,他只是想要知道事先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当嘉宾对这些问题不知如何作答的时候,往往就会陷入沉默的尴尬,毕竟嘉宾大多和他的认知结构并不相同,从这点上看,许并不是一个合格的采访者。

当他遇到马东这样有过多年主持经验的嘉宾,敏感的警惕性几乎成了他的第二本能,非但不会轻易接你的茬,不经意间稍加反击,可能就会让你措手不及,而许明显没有做足功课和准备,结果就难免有些尴尬甚或是难堪。

看得出许很腼腆和内向,并不擅长和不熟悉的人打交道,从他在采访里经常酒不离手,就能知道他并不放松或者说不懂得该如何放松,所以节目谈话常看起来有些过于拘谨。

但许有他的优势,他那近乎天真的提问方式与通常的访谈那些固定程式的问答不同,有着某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可以说更接近真实,这也是《十三邀》节目的特质和找许来当采访者的原因吧,我猜。

马东真那么能言善辩吗?

能言善辩者不止要有言说的娴熟技巧,还要有真见解。马东和罗振宇、高晓松一样,更多的只是掉书袋,而非有真正的见地,表现在经常重复,大家对他能言善辩的刻板印象,基本来自他在奇葩说念广告的新颖方式——我更喜欢他在前面两季里每一期辩论过后的总结——但看多了之后大概就知道所谓的机智却无非用了那几招:顾左右而言他(不正面回答)、装傻、不承认(他的回答当然不可能越过界线)......他在商业上的成功,在于他和罗振宇一样及时地抓住了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并非因为有什么真知灼见,这也是在这件事情上,那么多人欣赏他的真正原因,他在节目中表现出来的圆滑和聪明劲不过是“锦上添花”。

节目开始前,马东在电梯里一直玩手游,并强调说不是在故意装年轻,还有他身上抢眼的宽松牛仔裤,和节目中提及付首尔的话“红尘不需要看破,红尘本来就是破的”后哈哈大笑——在我看来,笑点有点低,为此津津乐道,难免给人肤浅的感觉——以此显得和年轻人打成一片,年轻的心态确实无关年龄,但也无需刻意的彰显。

即便你很欣赏马东,也无需一味地嘲讽许知远

马东是个成功的商人,自然会受到更多的追捧;而许知远作为知识分子,那些看似不识趣的提问和质疑,只是他的本职,不必因为采访过程的瑕疵就大加嘲讽。

其实整个访谈的氛围还蛮轻松的,并不像很多人嘲讽的那样剑拔弩张和针锋相对,只是许那显得“过时”的谈话方式和不讨喜的长相,无意间似乎放大了他身上的各种缺点,而这么多人吐槽和消费许知远,无非是看似天然地和成功者站到了一起,显得自己新潮无比,是另一种方式的秀优越感(除了真正智力上的优越感,我并不觉得有啥可秀的)。

我也不觉得这样的对话有什么意义,其实许压根没必要试图想从马东和罗振宇身上得到什么答案,只是许太想要有意义和知道答案,这是他的执拗和天真。

我更为好奇的是马东在节目中的几个说法:梅兰芳和程砚秋真的就相当于今天的刘德华和周杰伦?而当时人们看莎士比亚剧跟现在看奇葩说当真就没什么区别?至少我不敢这么笃定的回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