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有感:盲点与思考
前些日子参加了一场“高效能团队”的培训,感受颇深。在实践活动中,那些你所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思维盲点,都在不经意间影响了你及团队的行为模式,并最终决定了活动的成功或失败。
盲点一:只考虑“能”做什么,而不考虑“为什么”要做
活动伊始,老师将所有成员分为几个小组,每组指定组长。老师扮演“客户”单独给组长布置任务,再由组长向组员传递任务。我们组的任务是:设计一个以“猪”为主题的产品,绘制在白板上,并进行产品介绍,赢得客户的招标会。
当下我的第一反应是我曾画过一个猪气球的手绘,可以用来做为这个产品。其它组员一看有现成的作品,也纷纷赞成,愉快的开始讨论:“猪”气球应当定位于小朋友;可以加上声光音效;可以加上GPS定位功能;是粉红猪小妹的全国唯一授权等等。期间,“老师客户”数次来问是否有什么问题,我们都自信满满的把“老师客户”打发了。最终演示时,我们也很"开心"的收获了0分。
为什么?
客户需要的是以“猪”为主题的产品。从这句话,能看出来客户是要什么吗?NO,这是一个模糊的需求。而我们小组想当然的把这个产品定位为”猪“气球,只是因为我们能画并且擅长画“猪”气球。只是因为能做,所以就认为客户需要这个。
在客户提出需求时,我们做的第一步动作应当是澄清需求,明确目标,而后才是评估资源和能力,拟定行动计划。但在这个活动中,由于时间很紧张,我们都无意识的忽略了这个动作,陷入了本能反应中,匆匆忙忙的开始,看似做了很多工作,但却收获了0分的结果。
方向错了,做再多的努力也白搭。
盲点二:只考虑“我”的成功,而不考虑“我们”的成功
活动中,老师仍然将我们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领到一张任务说明书和几块七巧板,要求按图示拼,拼得越多得分越高。但每组分到的七巧板数量都是不够的,必须向别组借资源才能完成。
我们小组很幸运的拥有一位搭七巧板的高手和一群厚脸皮借资源的组员,在组员们的“四处骚扰”下,我们组率先完成了任务,一派悠闲的看着其它小组鸡飞狗跳。也许是高处不胜寒,高手无聊了一会,觉得有些寂寞,开始去帮别的小组搭七巧板。结果才发现每个小组的任务书是不一样的,需要所有小组任务都完成,这个活动才算成功。于是在新一轮的兵荒马乱之后,全班同学终于踩着deadline完成了任务。
顾名思义,““高效能团队”培训,是指这个培训教室中所有的团队成员。但随着大家分成了不同的小组,就开始本能的为所属的小组捍卫利益,只考虑本小组的胜利,而不考虑”整个团队“的胜利。而这个活动的规则恰恰是:只有”整个团队“的成功,才会有各“小组”的成功。
将“小组”和“团队”投射到现实环境中,“小组”代表的是各个部门,“团队”代表的是公司。如果每个部门都只顾及自身的利益,而不顾及公司整体的利益,那结果也会如游戏所现,最终是损害到各个个体的利益,而无法达成整体的成功。
“我”的成功,不一定是”我们“的成功。
要规避这个盲点,从公司层也许可从以下几方面考量:
*建立资源互相分享机制,部门想要获得额外资源就需要分享资源;
*扩大公开信息的领域,尽可能的消除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实现信息的顺畅流通;
*领导层做好沟通协调,从全局的高度,多鼓励多倾听,在事和人之间形成桥梁,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盲点三: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低估未知事物的难度。
最后一个活动的任务看似很简单:用1分钟从绳圈中按顺序找出1-30的卡片,总共3次机会。但当小组成员们浩浩荡荡走到绳圈前时,都傻眼了。那不是我们所以为的数字卡,而是图片卡。如:一张耳朵的图片其实是代表数字2。当时有机灵的同事,立刻拿起手机拍照,但还是没能抢过时间,只拍下了一小部分。
回到教室后,我们对着残缺的图片各种辨认,搜索查找,抱着侥幸心理,开始第二次尝试,结果辨认失误,殺羽而归。由于还是没有完整的图片,所以我们第三次尝试也失败了。而且最糟糕的是,整个教室里的三个小组,只有我们小组组没有成功,于是老师宣布:整个团队任务失败。
这次失败可以说是集前两场盲点的大成:想当然的以为任务很简单,本能的小组利益主义拒绝和其它组合作,以及策略失误。在第一次失败后,我们第二次探索时本应当集中精力拍照,确认图片代表的数字信息,而不是报着侥幸心理去尝试。或是,一开始就与其它的小组合作,共享所有的信息,这样所有小组都能更快的完成任务,从而完成整体的团队任务。
侥幸得到的成功,不如规划详尽的失败,更何况未必能侥幸成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说言不虚。这次培训活动中所暴露出来的三个盲点,于我并非是全然新奇,多少曾有意识。但在真正实践时,本能、行为习惯还是占了上风,于是很欢脱的一再跳坑。
从“看到信息”到“知道道理”到“行动应用”到“新直觉反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为了让自已这段路走得顺利些,我想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无论成功或是失败,尽量去分析为什么;
2)靠制度和流程为“可复制”的成功提供支持;
3)不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