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小孩的过家家
听了学霸猫的推荐,买了本《富在工作》。很薄的一本,随手翻翻就看了一半。内容并不陌生,算是重温了一遍《零极限》。
说实话,对于零极限的理论,我并不能从意识层面完全理解,或者说「说服」我自己,但每一次实践都还是会有不可言状的体验。
抛开这套理论的内在逻辑,书里有两个被强调的观点,跟许多宗教或者哲学理论相通,让我印象很深。一个是讲,一切原本就是完美的,我们所看到的问题来自潜意识里的记忆(大概的意思)。另一个是说,我们要对面前的困扰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写出来再看,和鸡汤文用烂的观点没什么区别。但鸡汤文一般是让我们「劝自己应该这么想」,这本书更像是告诉我们,这就是事实,你要不要相信?
这几天发生了一点小插曲,回头再看,倒蛮适合用来当例子。
因为突然被安排了出国的团建,时间刚好和之前约好的日本旅行连上了。如果不取消,就意味着我三月份大概有半个月不上班。想到要硬着头皮请假以及度假期间可能发生的老板抓狂、不停有人发钉钉,顿时就觉得压力山大。可是期待这次日本旅行很久了,错过觉得太可惜,一时间纠结不已。
左思右想想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时,突然意识到了一些问题:旅行明明是为了放松和开心的,为什么现在变成了困扰?团建的路线其实也是我喜欢的,而且还免费,为什么只是因为在规划以外的就抗拒呢?为什么觉得错过了这一次这么难接受,是因为觉得会影响朋友们的安排吗?
其实,这都是我「附赠」给自己的情绪,我唯一能确定的是,旅行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去到哪里。所以,和朋友商量退出了日本行。一瞬间,心情突然放松了下来。晚上和同事说起,她非常自然地接了一句:日本随便什么时候再去嘛。
是啊,想去的地方又不会跑了,朋友还能再约。在同事看来,这是个「理所当然」的选择,她就不会觉得有任何问题。所以,不过就是一个行程的变动嘛,而所有的困扰,其实都来自于我自己的设定。就像是小时候一个人玩过家家,完全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被我赋予某些角色,就会上演各种爱恨纠葛。
如果把宇宙当做一个整体去看待,就会觉得,没有所谓的好与坏,只有「发生」。也就是说,换作一个人的视角,所有发生在身边的一切,都像是小孩子手里的玩具,没有所谓的「困扰」,如果有,那么就是我们自己将其指定成了「困扰」。
这让我重新理解了小飞虫讲过的一个有点玄的理论。他说,我们不是向前去到未来,而是往回走,我们出发的地方其实就是终点。我理解,我们不论做什么学什么,看起来是让生活变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其实也是让自己变得能接受生活原本的样子。就像是我看了不同的理论,最终却是从头脑层面理解了最开始就看到的那一个。小飞虫讲「放手」,我们就会像橡皮筋一样更快地弹回到终点,这也是零极限说的,回到「零」的状态吧。
即便是不能理解那些看起来神叨叨的说法,但当把一切当作「正常」,把困扰归为自己的创造,就很容易把意识从情景中拉出来,看清自己在经历什么,然后可能会发现,其实还有其他选择。
DAY202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