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大挑战风语阁想法

铭记历史 吾辈自强

2023-12-12  本文已影响0人  佛晓星辉

今天是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了缅怀30万死难同胞,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以国之名,悼念同胞。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由此联想到几天前参观的威海《一战华工纪念馆》。这个纪念馆坐落在海源公园的中间地带,临近海岸,是一座灰色的建筑,从高处看,呈一个巨大的十字形。却只有墙,没有封顶,如同隧道一样,顺着斜坡深入下去。

在地下空间,站在中央抬头向上看,就是十字的中心,再向十字的尽头走去,也就是隧道的尽头,穿过窄窄的小路便是大海。仿佛一百年前劳工们就是在这里告别故乡和家人,踏上未知旅途的起点。

沧海茫茫,此去也许今生再无回头,他们应该被历史铭记。回望来时路,今天的幸福生活当加倍珍惜。

一战华工纪念馆内展出内容分为“世纪大变局”“最佳招募地”“万里赴戎机”“遣留何处去”“大潮起东方”等五大部分。

作为全国唯一的一座一战华工专题纪念馆,以沙盘、模型还原了一战华工当时的部分工作场景。展出近两百件一战华工的人文物,包括华工铜手镯、纪念章、帽徽、华工日记等各类实物。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随着战争深入,英法等协约国伤亡惨重,北洋政府提出“以工代兵”战略,即以普通劳工代替正规军进入欧洲战场,主动寻求同英国合作,并设想提供武装华工,但遭到拒绝。

1916年,英军伤亡惨重、元气大伤,重压之下,只得来华招工。

当时的山东威海已属英国租借地,有过组建华人雇佣军及华北招工的先例,因此威海卫就成为了英国最理想的招募地。

从1916到1918年,英法招募了超过14万华工奔赴欧洲战场,成为一战中协约国的一股重要力量。

他们当中来自山东的不少于8万人。这些人漂洋过海,历尽艰辛,很多人甚至还没有到达就葬身大海。

他们到达欧洲后,置身于炮火连天的战场,学习现代技术、操作兵械、从事繁重甚至危险的体力工作,在前线和后方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得到过表彰奖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完成契约,返回祖国的约有12万人,约两万名华工下落不明,其中明确记载死亡的有两千余人,他们被埋葬在欧洲各国的墓地中。约三千名华工因各种原因留在法国,成为定居法国的第一代移民。

百年以前,一战华工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前赴后继地艰苦劳动,支援炮火中的欧洲,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的地位,推进了中国国际化进程,铸就了中外关系史上的丰碑,为世界恢复和平书写了壮丽诗篇。

今天,一战的硝烟虽早已散尽,但世界依然面临着现实和潜在的战争威胁,这段历史将永为世人铭记,并警醒我们,更应珍惜和平。

馆内有雕塑"萌芽",象征一战时期的中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寓意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人民心中永远有一颗和平的种子。一战华工的付出与牺牲,就是一颗颗和平的种子在萌芽,华工精神应该传承与颂扬。

萌芽
送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