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不爽的艺术

2023-06-02  本文已影响0人  给丘吉尔做饭

我最佩服的就是那些会说话的人。

当然是因为我自己不会说话。

小时候看《红楼梦》就很惊讶,他们说一句话怎么能前前后后想那么多呢?

这么多年过去,我仍然没有学会像他们那样讲话。

经常会因为白天说了傻话、错话,晚上恨不得跳起脚来后悔。

这种愚蠢,有时候连沉默也无法掩盖。

也不是一句“性格直爽”可以解释的。

有时候,我觉得这也有家传。

家传的另一个弱项是“脸盲症”,就是老记不住对方长啥样,上星期还跟人一起吃饭,这星期就想不起他是谁。

话说有一天家里来客人找我爸。看他们聊天似乎很热络,但高谈阔论之余我爸明显想不起对方是谁。按说他应该边聊边想办法搞清楚对方身份。结果他自己眼神闪烁,冥思苦想,还终于让他给想起来了。按说他应该不动声色把对方安在他的名字之下让谈话步入正轨,但是耿直如我爸,忽然兴奋地指着对方说:

“我想起你是哪个了!我刚才一直把你当成那个谁谁谁了!”

有的人开车转弯很机灵,方向盘切个小角度就过去了,而有的人则要绕个大弯。

我爸就是要绕个直白的大弯才能圆场的人。我也是。

虽然我常常给主持人写台本,给领导写发言稿,但是写和说,完全是两个概念。曾经看过一个观点,说和写,的确是两种不同的能力,需要分别训练。观察了身边一些人,类似两种能力不同步的,还真不在少数。

蔡康永写了一本书叫《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基本上与卡耐基的观点类似,就是多赞美别人,说话不要只从自己出发,要多为对方考虑,一句话,就是不要让别人难堪,包括在公司开会不要咄咄逼人,在家里吵架不要老占上风。

蔡康永那本书的序言里引用了小S的话:

“做自己跟没礼貌常常就是一线之间,每次听到别人说:‘我这个人说话就是比较直。’我就开始冒汗,因为接下来一定会有一些被他归类为‘直’,但其实挺刺耳的话出现,例如:‘你今天气色怎么这么差?’‘最近胖啰?’‘怎么还不结婚?’‘你记得我吗?’(我都已经面露尴尬她还死不报上名。)”

面对面交流的短兵相接,常会碰撞出思想火花,也常有擦枪走火的尴尬,在微信里说话就要好很多,可以有思考的时间和撤回的余地。这在很大程度上拯救了我的口拙。

但我有位名字很好听的女同学仍然坚持做自己,特别地我行我素。

前不久中学搞年级大聚会,我们班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就有人晒了一张已经移居加拿大的两位美女的合影。两人都是我们同年级的,其中A是我们班的,B是外班的。两人在照片上双双摆了个背靠背,双手抱胸的pose,状极亲密。

大家纷纷询问这两人近况,只有这位女同学,幽幽地来一句,并且@A,说:

“A呀,我怎么听B说你过的不好呀?”

我有一款表情,但我没敢发,因为我不知道她会给我扔过来什么砖,我担心自己不太有时间去招架。因为,这位同学的画风经常是这样的:“同学们,你们都混成啥样了?”

见没人搭话,她继续说,并且@C:“C啊,听说你在北京有好几套房,现在又到英国去做地主了,说说你的钱是哪来的吧!”

最绝倒的是,D和E是我们班出的一对小夫妻。聚会的时候,D回了学校,E留守家中。因为当年的校花也回去了,吃瓜群众闹着要看校花近照,在群里嚷嚷了很久,D同学就热情洋溢地与校花合影,以飨大家。

结果女同学好像刚刚空降一样,劈头@E问:“D这是跟谁在一起,看着不比你差啊!”

E只好接招说:“校花啊!D同学当然直接追过去啦!”

女同学还不放过,继续说:“不过你也安心啦!你配D还是要强些。”

群里同学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该同学的症状应该用药物介入治疗,一派认为靠大家的爱心疏导可以自然缓解。

巧的是,被她@的几位,都是主张用爱心疏导的。

看来,在说话的问题上,人们的确是习惯,也擅长让与自己亲密的、或信任的人不爽。

这真是值得警惕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