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做家务?
家长:去朋友家做客的时候,发现他家孩子特别懂事、有礼貌,也很会做家务,我们好羡慕。细问之下,原来朋友会利用零花钱刺激孩子做家务。这个方法我们担心会把孩子带偏,请问怎样正确引导孩子做家务呢?

珠海市帮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曹泽能:先要搞明白,为什么要让孩子做家务?一是,做家务容易让孩子产生成就感。所谓成就感,是内心的自我奖励,即一个人做完一件事后会觉得有意义、感到愉悦,还会推动人持续进步。孩子最早并没有“家务”的概念,只是觉得好奇、好玩或想获得父母的关注与肯定,但当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或把乱摆乱放的玩具整理得井井有条,或把脏脏的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或把杂乱的厨房收拾得整整齐齐……他们就会发自肺腑产生强烈的幸福感、成就感,儿童的自我价值与自尊会得到明确的肯定,他们就会慢慢喜欢并习惯做家务。
二是,做家务能从小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譬如,当孩子和父母一道淘米做饭、洗菜切菜炒菜、吃后收拾碗筷等,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团队意识,获得了参与感与责任感,让孩子更愿意融入集体,与大家群策群力达成团队目标。
三是,做家务能锻炼孩子的各项能力。对0至6岁的孩子而言,双手是决定智力发育、大脑发展的第一因素,做家务不但时刻需要双手操作,还需要手指、眼睛、大脑、身体共同协调,促进左右脑的开发,从而“心灵手巧”。做好家务还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早期规划、沟通协调等,潜移默化中把孩子训练成了父母的“助理”,孩子的领导力、执行力、协调力也会与日俱增。
四是,做家务会优化融洽亲子关系。一方面,孩子常做家务能够亲身体验做饭做菜、洗碗丢垃圾的“繁琐流程”,这比理论教育孩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立体得多,让孩子更能体恤父母的付出;另一方面,父母在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也会看到孩子的努力与进步,不再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游戏,这会淡化父母“有条件的爱”,从而转变功利化的关系模式,给予孩子更多无条件的爱。
五是,做家务可以有效消耗孩子的体能。如今,大多数孩子过度营养,精力充沛,活力满满。与其让孩子自行折腾,不如主动把他领进“家庭商务圈”,教他学习做家务,引领他长期做家务。这比学其他兴趣爱好班更务实,最起码孩子将来会自己照顾自己,而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巨婴。
因此,让孩子做家务是孩子成长的“大战略”需要,而用金钱奖励孩子做家务属于“小战术”范畴。也就是说,这两者其实并不冲突,金钱奖励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要实现“大战略”,需要“小战术”实施得当。
如果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僵硬,反而容易出问题,因为孩子很难在糟糕的亲子关系中,完善成长与发展;如果奖励过程关系亲密、轻松有趣、不唯金钱第一,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并不一定出问题。比如,有一位家长,平时会用金钱奖励孩子做家务,但家长认为孩子的钱多到有风险时,就会与孩子下棋,再把那些钱赢过来。这样看来,双方皆大欢喜,让做家务变得好玩有趣。

建议:第一,父母根据孩子的年龄、兴趣、特点等,适当引导孩子做相应的家务,而不是先入为主强制要求。在孩子2-3岁时,把垃圾扔到垃圾桶,帮忙拿快递、拿衣服,自己刷牙、摆放牙刷与牙膏,自己上厕所冲水,一起收拾整理好自己的玩具;在孩子3-4岁时,收拾自己的碗筷、协助爸妈清洗桌面,把自己的脏衣服放进洗衣机,把自己干净的衣服叠好并放到衣柜;在孩子4-5岁时,尝试独立准备明天要穿的衣服。这个阶段,需要爸妈把指令细化到每个步骤,方便孩子准确理解与执行;在5-6岁时,独立准备第二天自己要穿的鞋袜及书包文具,学会整理自己的房间;在孩子7-12岁时,学做简单的饭菜、扫地拖地、打扫厨房、清洁厕所、会使用洗衣机及家里电器;在孩子13岁以上,会换灯泡、去商场购物、简单维修小物件、规划自己的零用钱、参与家庭预算等。
第二,适时肯定孩子的付出过程,而不是强化做家务的结果好坏。很明显的是,孩子做家务时免不了速度慢,甚至损坏东西,这时父母一定要耐心教导,不能打击孩子自信心。
第三,不要把做家务当做惩罚孩子的方式,这会让孩子潜意识中厌恶做家务。要让孩子做家务时感受到快乐,比如和孩子叠衣服比赛、一边做饭一边玩过家家游戏、一边洗菜处理食材一边科普等,把做家务变成有趣的亲子活动。
第四,父母言传身教。先让孩子感受舒适整洁的房间,再在做家务时,把脏乱的房间收拾一部分预留一部分,令孩子身处其中直观对比,让孩子产生欲望主动配合。当然,一定要强调这也是孩子的“地盘”,孩子也可以当家作主,可以按他的喜好摆放家私与物件。
第五,与孩子联手制定做家务的奖励方案,重在培养孩子的归属感与价值感,谨防“只要做事就得给钱”观念。把奖励当作润滑剂,而不是唯一。奖励不但有物质层面的,也更要有精神层面的。奖励的目的在于让孩子爱上劳动,自觉分担家务,而不是鼓励孩子拿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