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帷幕》: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完美犯罪和人性之恶
阿加莎·克里斯蒂,当之无愧的推理女王。《帷幕》,是她笔下的侦探波洛的谢幕之作。
《帷幕》 阿加莎·克里斯蒂看《帷幕》的最后几页,和看《嫌疑犯X的献身》的结尾时类似,得逐字逐句,很慢地看,很用力地看,因为结局那寥寥几页所爆发出的力量,是如此强大,需要以缓慢的速度,才能让思维和情绪跟上节奏。《嫌疑犯》的力量,是X对女主的,纯粹而疯狂到极致的爱,所带来的冲击,为她驱寒,不惜自燃的火焰,惨烈而短暂;《帷幕》的力量,是完美犯罪的精妙手法,和伦理道德的纠结选择,所带来的震撼,为享受杀人的乐趣,不惜将人人拖入地狱,黑暗而深邃。
写推理类书评,基本原则是不剧透。推理,并非为了追求解出谜底时的快感,或秀智商的优越。其他类型的书,也并非只是对知识的搬运,或对作者意图的揣度。个人感觉,每一本书,都应该是一把开启思考之门的钥匙,把思维带向更广阔的天地,享受一望无际的快感,这是我感受到的阅读真正的魅力所在。
-1- 完美犯罪…简易版“十二宫杀手”
柯南和金田一里,各种匪夷所思的谜局,最终都逃不过主角的火眼金睛,可以说,只要是能被侦破的案,都算不上完美。
之前理解的完美犯罪的模式,是犯罪手法异常精妙,毫无破绽,无人能参破其中奥秘,而女王此书,颠覆了我对此的认识,原来还有这样更完美的手法(此处略去100字)。
由此展开联想,如果完美犯罪的标准是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是否存在这样化繁为简的模式:没有谜局,无需技巧,如果犯罪的对象是随机的,无动机、无关联可循,无目击者,也没有朝阳区群众的举报。试想,这样的案件,是否还存在侦破的可能性?
十二宫杀手,至今无解。而一个“简易版”的十二宫杀手,如果省略掉智商碾压挑逗警察的桥段,名侦探们该如何下手?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也会在无处下手的尴尬面前束手无策。完美犯罪竟然还可以如此简单的方式达成,细思极恐。
虽然尘封多年的白银案在时隔二十多年后终于告破,但其他烂尾的悬案千千万万,都依然尘封在公安局刑警队档案那堆积的厚厚尘土里。
-2- 人性之恶…“每个人都是潜在的杀人犯”
有些事情,似乎会被人的思维定式自动屏蔽。突然被提起时,第一感会觉得荒谬至极。但细细一想,又会惊恐地发现,天啊,似乎真的是这么回事,太可怕了。
“每个人都是潜在的杀人犯”,女王的这句话,就是这种类型的事情。
如果有人对我说这句话,我的第一反应,肯定会回敬一句:“你丫有病吧”。可骂完之后,冷静想一想,便会觉得背脊发凉。
网络上,随便逛逛,微博、论坛、新闻,只要是有评论的地方,随处可见的是“X死你”,且有各种X法。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动口不动手”的江南式骂战,还是“能动手解决的何必动手”的东北式肉搏,在战斗升级时,多多少少都会有想neng死对方的冲动。
碰到小偷了,会想往“死”里打;遇到仇人了,会想往“死”里整;对不顺眼的人,恨不得让其从世界上消失……凡此种种狠念,固然会在念头刚起的时候,被基本的人性和理性所抑制,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念头,大多数人,或早或晚,或强烈或微弱,都曾经历过。冲动大于理智,法律观念薄弱的人,于是就蜕变成杀人犯。而那些普通的人,在他们情绪低落,或是精神脆弱,当某种外界的力量,挑逗、迷惑、放大他们的心魔,带上伪装正义的面具,将他们往恶魔的方向引导时,结果,又会如何呢?
最近解禁的“海上轮船杀人案”,和过去二十年反复提起,但至今无解的“96南大碎尸案”,仅仅揭开无数尘封大案的冰山一角,就足以对人世间的黑暗,感到不寒而栗。
也许,普通人和杀人犯之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泾渭分明。这一点,我们本能地不敢去想,也不愿去想。可是,不去触碰,也并不能击碎黑暗,“你若光明,该黑暗的还是黑暗。”直面真相,勇敢地面对黑暗,或许才是走向光明的必经之路。
-3- 道德选择…无解的纠结
“当你发现法律对罪犯无能为力的时候,你是否可以代替法律对罪犯进行惩罚?”法制和道德的冲突,是无比艰深的难题。
这里不展开,但想到另一个相似的问题,是奇葩说里某一集的辩题:“贾玲该不该死?”之前也听说过类似的经典道德题:“如果火车继续开,全车的小朋友都会死;如果你改变火车行进方向,有一位小朋友会死,在驾驶室的你该怎么做?”
这样的题目,绝非简单的是非对错判断,而是个需要层层盘剥,深入思考的哲学难题。
再想开去,《三体》2里的黑暗战役,蓝色空间和青铜时代对终极规律和量子号的攻击。当地球的背景拓展到太空时,选择的考量,是否会发生异变?
更进一步,“黑暗森林”定理所依托的第一条公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公理本身,是否真的在宇宙的范围内普适?
以上,是一个层层深入的难题链,我不敢妄谈答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恰恰是阅读的动力和乐趣所在。
文 |乐之读
写有深度的书评| 开有思想的书单
“读书是为了体验不同的世界,那是非常愉快的事情。能通过读书进入其他世界,这是最让我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