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剑父
高剑父是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
少年学画。
1879年,高剑父出生在广东番禺,也就是今天的广州市。
高剑父出生时,家中还算富庶。
没过几年,家境越来越差,以至于要靠种田放牛维持生计。
1890年,仅仅12岁的高剑父就不得不辍学,到广州新浦新洲一个亲戚的中药铺里做帮工。
这个亲戚喜欢画画,尤其喜爱画竹,他闲余时间就教高剑父学画。
这个亲戚就成了高剑父的绘画启蒙老师。
两年以后,高剑父回到家中,在一位族兄的引荐下,跟随广东画家居廉学习绘画。
从1892年到1900年,除了短暂的三次离开,高剑父跟随居廉在十香园学习长达8年之久。
学画期间,高剑父十分刻苦,每天不辞辛苦,往返二三十里,风雨无阻,老师居廉对他十分喜爱。
高剑父大量临摹老师的作品,甚至连款识也一一照临。
在不断地临摹过程中,他的国画基本功越来越扎实,为他日后的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花卉四条屏《花卉四条屏》是高剑父模仿恽南田的画作,实际也是仿老师风格的作品。
居廉强调写生,经常带学生在院子里、居所周围的自然中写生。
他敢于突破传统,别人不敢画的题材他都可以顺手拿来作画。
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高剑父。
后来高剑父提出“新国画”的观点、“折衷中西”、以飞机等前人不曾画过的题材入画,都是受了老师居廉的影响。
上面说到他曾经三次离开十香园,其中有一次,对他后来的绘画之路产生过很大影响。
他在十香园学画时,有一位同学叫武德彝。武德彝比高剑父年长很多,家境十分优越,藏画很多。
高剑父为了去他家观摩古画,便答应了武德彝的要求,向武德彝行三拜九叩的大礼,拜他为师。
拜师后,武德彝不仅让高剑父参观临摹家藏古画,还带他认识当地有名的收藏家的后人,去参观他们的藏画。
同学成了老师,高剑父的内心曾经一度十分屈辱。
不过,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之后,高剑父坦言,武德彝对他的帮助极大,“吾一生所学,泰半得力于斯时”。
称武德彝为“吾师乙庄”。(武德彝字乙庄。)
留学经历。
1900年,高剑父到澳门岭南学堂读书。在校期间,他开始跟随法国画家麦拉学习素描,初步接触了西画。
1904年,高剑父结识了来广州任教的日本画家山本梅涯。
山本梅涯对高剑父的绘画水平十分赞赏,联系他去日本留学,并为高剑父推荐了一份美术老师的工作。
1904年,居廉去世。
1905年,高剑父到学校任美术老师。
1906年左右,他最终下定决心,辞职去了日本。
在日本,他学习了西洋画、日本画、雕塑等,并去博物馆、昆虫研究所等地写生。
日本写生稿这是一幅铅笔淡彩写生稿,落款是:初五薄暮写生于百花园。
在这张写生稿中,还是可以感受到很浓的中国画的味道。
加入同盟会。
与此同时,他还加入了同盟会。
1907年,高剑父回到广州后,举办了个展,这也是他第一次个人画展。
这次画展中展示的,都是他受到日本绘画影响的作品,这些作品因为各种原因,基本没有保存下来。
高剑父陆续在广州设立了各种机构,这些机构实则都是革命党人活动的据点。
1910年,高剑父与其他几位同盟会成员组织成立了暗sha团、敢si队,并多次策划行动。
1911年,高剑父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被子弹击中脚部,后从房顶逃脱。
1912年,他与自己的三个兄弟在上海共同创办了《真相画报》,并在创刊声明中说:
“本报以监督共和政zhi、调查民生状态、奖进社会主义、输入世界知识为宗旨。”
可见《真相画报》虽然是美术报刊,仍然是关心时代、关心政zhi的。
1913年,高剑父创立“审美书馆”。
1915年,生活困顿的徐悲鸿来到了审美书馆寻找机会。
高剑父看到他送来的马图,觉得很不错,就出版了这幅画。
后来又以书馆的名义收购了他的四幅仕女图,帮他度过了眼前的难关。
为此,徐悲鸿一直心存感激。
1918年,高剑父作为军队参议,去往福建漳州。
投身教育。
1920年高剑父在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任校长。
次年辞职后,高剑父着力于中国画的创新,并成为了广东画坛革新派领袖。
自此,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的“二高一陈”成为岭南画派创始人。
岭南画派一开始就与社会政zhi相结合。
在艺术思想方面,高剑父提出了“新国画”的观点。
在绘画的同时,他还创办了多所艺术院校,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春睡画院”。
高剑父在春睡画院(春睡画院现改建为高剑父纪念馆)
1930年到1932年,他先后到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进行佛教石窟壁画、建筑、动植物、风景等等的写生和临摹,并举办画展。
高剑父出行的目的是“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为倡导“新国画”进行宣传、实践。
其中,1931年的“中印联合第1次美术展览会”,印度国王那堪棉也出席了展会,随后在私邸为他举办了欢迎会。
泰戈尔则赠送给高剑父一幅自己的画作:《失去自由的孔雀》。
孔雀是印度的国鸟。此画大概是隐喻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失去了自由。
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高剑父逃难去往澳门。
随后,他的许多学生也都追随老师来到澳门,其中就有上文提到的关山月。
于是,高剑父便在普济禅院为学生授课。
高剑父教导学生,要多进行写生,“要搞新的中国画,有民族精神,有时代精神。”
1939年,高剑父与学生一起举办了“春睡画院留澳同人画展”。
画展中展出了高剑父的画作《淞沪浩劫》,后改名《东战场的烈焰》。
淞沪浩劫淞沪浩劫展现的是1932年,日军轰炸上海,曾经繁华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的场面。
在老师的精神鼓舞下,学生们也纷纷开始创作抗战题材的作品。
1946年,高剑父回到家乡广州,办学校、开画展,为推动中国画的发展积极努力。
1949年,高剑父移居澳门,直至1951年在澳门镜湖医院去世。
总结。
高剑父是一个充满使命感的人,在艺术方面,他一直为推动新国画的改革而奋斗。
他“折衷中西”、注重写生、作品紧随时代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