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读书】走出“通俗小说”的舒适区

2017-03-29  本文已影响0人  飞啦飞啦

17年3月份依次读了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VII:臭名昭著的皇帝》、李淼的《给孩子讲量子力学》、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马克·李维的《偷影子的人》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世上最美的溺水者》共计5本书。

其中《罗马人的故事》和《中国哲学简史》就分别花掉10天的时间,快不了,只能一个个字读,相当费眼力。

坚持阅读并写读书笔记三个月之后,现在不需要他人推荐或寻找书单。读书就像写小说,一旦进入状态,就不是你在读书,而是书在读你。那些要读的书一个跟着一个围过来抱着你腿不让走,不读不行,非读不可。

【1】《罗马人的故事VII:臭名昭著的皇帝》(盐野七生著、涂华忠译)

【读书】走出“通俗小说”的舒适区

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系列共有15本,没有一股脑全部买下来(全套打完折也要三百多,太贵了),而是先去图书馆借阅,丛书的大部分已被其他读者借走,所以没有从“I”而是从“VII”开始。《臭名昭著的皇帝》描述的是罗马公元14年到公元68年之间的历史,执政者依序为提比略、卡利古拉、克劳狄乌斯、尼祿。盐野七生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又不乏男性的理性对这段历史进行拆分,不放过细枝末节,重新审视和评价这四位早已被史学家和民间盖棺而论的臭名昭著的皇帝,并给予提比略怜悯和同情,赞同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蒙森对提比略的评价:“罗马最优秀的帝王之一”。

“提比略不论是请求元老院还是提出反对意见,他的口气一直都很严厉。即使从他口中听到的是赞同的意见,但冷漠的语气总让聆听的议员感觉像是被泼了冷水一样全身发凉。”

“提比略不期望别人理解他,他也不想去了解别人。”

“他至今也不会流露出丝毫绝望或脆弱之情。”

如此高冷、孤独、傲娇的令人心疼的提比略一定是摩羯座吧,查了他的出生日期:公元前42年12月16日。射手座?!或许上升星座是摩羯吧。

早在公元前后,罗马帝国的法律已经非常完备,道路、邮政等公共事业的管理也井井有条。奈何到了20世纪,根据村上春树《远方的鼓声》中描述的意大利却毫无秩序可言,简直是“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典范,这个国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塌糊涂了呢?对“罗马人的故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盐野七生从92年开始,以每年一册的速度历时15年完成《罗马人的故事》。开始的时候,盐野已经55岁,差不多就是退休的年龄。到2006年15册全部完成的时候已经70岁。真是深受感动。总觉得已年近不惑,做什么都晚了。但盐野老奶奶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只要坚持,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会晚。

【2】《给孩子讲量子力学》(李淼著)

【读书】走出“通俗小说”的舒适区

因为亚马逊有个买99减20的活动,只看到“量子力学”和“李淼”两个关键词就急忙下单了,拿到书的时候才发现是给孩子讲的,受众是9—12岁的小学生,不过我还是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兴趣盎然地读完了。与其说是“量子力学”不如说是“物理学发展简史”,而我是把它当作“物理学家的八卦”来读的。

其中有一个关于玻尔兹曼的趣事。

“玻尔兹曼是一个很奇怪的老师,他上课的时候不喜欢往黑板上写东西,而是在讲台上一个人哇啦哇啦地讲个不停。有学生抱怨说老师,你以后得在黑板上写公式,光讲不写,我们都记不住啊。玻尔兹曼一口答应了,但到了第二天,他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最后总结道:大家看这个问题,就像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然后他突然想起自己上次对学生的承诺,于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上'1+1=2'。”

我的趣味好像跟别人有点差异,他人觉得很平淡无奇的事情,我总能在好几天之后想起来还是咯吱咯吱笑个不停。

【3】《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

【读书】走出“通俗小说”的舒适区

《中国哲学简史》是我走出“当代通俗小说”舒适区的标志,这个标志如此清晰,就像国界碑那样明明白白地立在我的脑象中,而我也终于明白2月份在读《三少爷的剑》的过程中为什么那般烦躁不已。一旦走出这个舒适区,那里的文字反而成为累赘。

《中国哲学简史》已列为我至今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之前读的书或认同或感动或过瘾或震撼,但这本书却让我醍醐灌顶,一一清除了累计在我思想里的令我迷惑的阻塞,大有通畅之感。同时也消除了我长久以来对“中国哲学”即“国学”的误解。

因为脑子里已经先入为主形成这样一根链条:一想到“国学”就联想到“孔孟”,继而“儒教”、然后“科举制度”、接着“闭关锁国”,最后导致清政府丧权辱国。所以在我眼里“国学”就是封建的、落后的、不自由的。

之前以为“百家”是平行关系,非此即彼。但通读了《中国哲学简史》之后,我觉得“道”、“儒”、“墨”、“法”是发展递进关系。老子鄙夷儒家的“仁义”,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徳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其实他后边还应该加上“失礼而后利,失利而后计,失计而后法,失法而后恶。”

道家以“道”、“德”提高人的境界,儒家用“仁”、“义”、“礼”来约束人的行为,墨家追逐“功利”和“计谋”得以发展,法家则制定“法律”来维持秩序和惩治恶徒,不至于整个社会道德沦丧。对于社会安定来讲,他们的作用其实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至于我本人,大体上还处于利用技术和策略来“追名求利”的墨家这一块儿。“不思圣贤、不做君子、不责恶人”是我的处事哲学。

从文化角度来讲,最喜欢的时代依次是“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放达风流”的魏晋时期、“西学东渐”的前民国时期。很奇怪,都处于政局动荡、文化分裂时代。

【4】《偷影子的人》(李克·马维著、段韵灵译)

【读书】走出“通俗小说”的舒适区

这本书我之前应该看过了,中间有几个片段读到的时候觉得似曾相识,但又不记得到底讲什么,于是就又一直看到结尾,反正也很快。典型的法式伤感和浪漫,就像《小王子》和《天使爱美丽》。

不知道是原文还是翻译的关系,文字感不太好。

【5】《世上最美的溺水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著、陶玉平译)

【读书】走出“通俗小说”的舒适区

马尔克斯在《活着为了讲述》中说过:“今天,我依然这么认为,而且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信:短篇小说的地位高于长篇小说。”

他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世上最美的溺水者》由8部短篇小说组成。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浪费。阅读者就像穿戴了VR装备,代入感特别强。海岸吹来的玫瑰香味也能闻得到,连绵不绝的雨就下在身上淋透了衣服,捉不完的螃蟹在脚下爬来爬去,沙漠中心的热浪能把人晒脱皮。

《百年孤独》是我读过的最好的长篇小说,《世上最美的溺水者》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短篇小说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