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而不有”对子女教育的启示

“万物作焉而不为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道德经》
文|大黄
谈到子女教育,让我不禁想到老子的道家教育思想,其丰富的教育思想时至今日依然闪烁着睿智之光。
其中“生而不有”更是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好地借鉴,也对现在为人父母者转变教育观念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生而不有”出自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解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孩子生下来,虽然和我们有血缘关系,但是,为父母的不应该视孩子为私有财产,要知道他们也有自己的世界,总有一天他们会长大、独立;总有一天我们之间会因生命老去或突发意外而面临生死别离。
因此,做父母的不应该心存“占有”孩子的欲望,应该懂得放手、放下。
孩子养大成人,父母诚然有功,但也不应该以“养儿”有功而自居,甚至以此来胁迫孩子一定要如何孝顺自己,越是胁迫,孩子越容易反感。
反之,孩子则越容易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更容易生起孝顺的心。
纵观如今的社会,家庭教育俨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
在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性格也大有不同。
在如今这迅猛发展的时代下,有些家庭已不再像旧社会时一般,让孩子按父母安排好的路走,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怀有“占有欲”的家长。
在这类家长的认知里,孩子是我生的,就要听我的话,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完全没有意识到孩子不是他们的附属品,孩子也拥有自己安排自己人生的权利。
著名的纪伯伦曾写过一首哲理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当读完这首诗的时候,我是很赞同的。
这首诗写得非常有哲理性,也很好的诠释了“生而不有”的大无私智慧。
在我看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应该是“生而不有”,这才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顺从自然,落花有意,花落在地上给树提供养分,但是树从未有霸占让花停留在树上。家长也应如此,把孩子生出来,养育他们成长,但是不应该时刻干涉他们的生活,牵制他们成长,更不应该以“为你好”这样的理由来束缚自己的孩子。
生而不有是教育当中最有效的、最无私的途径。也许想要家长做到这样真的很难,但是,哪一个教育方式不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呢?
在《了不起的孩子》里有一小小神医,名叫李牟慕容,他3岁认识人生中第一味中药,6岁会抓药诊脉,9岁蒙眼可辨识一千多种药材。
他来自中医世家,当他看着爷爷和爸爸治病救人时,他就立志长大以后要当一名好中医。在他看来,从小学习中医方面的知识就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而不是被强迫,这就正好顺应了“道”的本义。他继承家风,传承国粹,在节目中更是生动讲解生活当中处处有中医。
一个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应该是这样以身传教、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而不应该强行要求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欢也不愿意的事情。
李牟慕容小小年纪能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的是家庭良好的教育方式。他的家长也做到了“生而不有”这个规律。
如果他的家庭从小没有给他带来良好影响的话,恐怕如今也不会有一个9岁便能蒙眼识药的他。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更离不开父母亲大无私的奉献。
再有,中央电视台有一孩子,讲《易经》,他举了一个诸葛亮的例子。
按照惯例,当一个孩子能在大家面前讲如此知识的时候,应该是值得开心的,但从孩子的眼中似乎看不到那闪烁的光芒。可以想得到这孩子虽然学习了这么多知识,可是却可能不是其情愿自己去学的,而是在父母的安排下去学的。
他的眼中看不到快乐,看不到光。这样的童年,就算学习了很多同龄人不懂的知识,可是却也违背了“道”的本义,失去了自我。
从道法上来讲,孩子虽是父母带来的,但却并不是全属于父母的。
父母的使命是竭尽全力的让孩子健康成长,让他们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使他具备人性的美德和健康的体魄,而不是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成长。
强迫的童年,永远没有自由成长的童年快乐。
其实说到“生而不有”,不只是对待小孩应如此,对待成年人也应如此。
很多父母对待自己已成年的儿女还是会带着小孩的眼光看待,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上,都还是会想尽办法插手儿女的生活,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已成年。
因为错误的认知,道德式地绑架自己的儿女,以“孝顺”来强迫自己已成年的儿女来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自己不愿意的事,这完完全全地违背了道的本义,违背了“生而不有”的家庭教育方式,剥夺了儿女的自由与权利。
“生而不有”四个字看似简单,但做起来绝对不容易。愿天下父母能够给孩子多一点自由,给孩子多一点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空间,真正做到“生而不有”!
(本文部分参考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