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通道
在短视频时代,信息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具体化,依赖抽象思维和认知的文字阅读则经常被抛诸脑后。
文字阅读是激发想象力的绝佳途径。一部小说,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根据自身既有的认知水平、人生阅历和审美品味,在心里创造出不一样形象外貌的主人公和相应的具有画面感的场景来。但是如果看了影视化后的相同作品,想象力一瞬间就消失了。
我经历过几次这样的“幻想破灭”时刻。记得大学时,看了一部分《挪威的森林》,然后点开看了一下电影,发现里面主人公的外貌和整个感觉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自己的想象力瞬间被锁死了。只好放弃了继续阅读,也放弃了继续把电影看下去,只待岁月模糊自己的记忆,再去把书本拾起。现在差不多是时候了。
说到文字需要抽象思维和认知,而声音、影像则是直接的感官信息,这类信息通过“博眼球”来刺激视觉神经。而人类最直接的满足就来自身体感官的直接刺激,因此文字和图片的没落,特别是文字,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应该很少有人没有安装某音软件吧。我属于其中之一,其实之前安装过几次,每次看一次两次之后就删掉了,直到下一次需要观看别人推荐的某个东西,或者需要获知某些信息才会再次安装。记得一年多之前,我尝试过在上面开账号分享自己的一些观点,也正是在那时候真正深入接触它,后来发现,它和我气味不投,于是弃之。
虽然网络短视频时代的整个发展趋势如此,但仍旧有不少人留在这里,用文字的形式和其他人互动交流,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把自己的各类脑洞和奇思妙想、天马行空定格成文字,这类“逆潮流”现象,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因为我们都特立独行吗?不见得。
我想起了前几天辛航姐写的一篇《最佳认知通道》,她在文中说,“虽然所有健康的孩子都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全面发展的,但是每个孩子的侧重都不一样”。
她在文中举例小时候听歌记歌词时,只需要听几遍就会唱了,而她一个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同学,却需要看歌词才可以很快记忆下来。这跟智力水平毫无关系,而只和自己的最佳认知通道有关。
我和初中的同桌一起准备期末考的时候,我一般静静地坐在桌前,拿着笔划划重点,偶尔托着下巴抬头思考几下,在心里默记,很快就记住了,尤其是多看几遍,考试看到相同信息,马上就能在记忆存储空间中调出相关信息。而同桌则需要大声朗读,一遍又一遍,她告诉我,如果不读出声音,她就记不住。看来我们的最佳认知通道,一个是视觉,一个是听觉。
但在做某些事情时,我又很容易调动自己的听觉。比如听别人谈话,我可以很快抓住其中的重点或者别人容易忽略的细节,甚至是话外之音、言外之意。还有,在认真学习的时候,我不适合听相同语言的歌曲,否则我完全学习不下去,注意力完全跟着歌词和歌词背后与自己相关的经历去了,如果某些其他语言的歌曲或者甚至纯音乐传递的情绪过于强烈,我也没办法学习下去。
后来,我又发现在学习完全陌生的知识时,我的最佳学习方法是拿着本子记录知识点,同时配合听着声音或看着画面,激发它们在大脑中的存储。在学校的时候,老师一边讲课一边做板书,我则是耳朵快速捕获知识,记笔记的同时加强视觉记忆。可能正是因为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的结合是我的最佳认知通道,所以我在学校这种教育方式中占比较大的优势。
后来毕业后,自己想学习某些全新的知识时,我很多时候会看系列视频,并且把视频速度调节到1.25或者1.50倍速,这样我的大脑处于最灵敏的接收知识的状态,加上不时暂停记录知识点,让知识化为文字,加深它在大脑中的记忆,所以学得特别快。
辛航姐认为,人生的发展不是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而是最长的那块板,我也是这么觉得的。其实在工作中,常常是自己的长板决定自己应该放置在哪个位置,至于短板,如果不影响生活和工作,放置一旁其实别人并不太在意,甚至都不会发觉到。但我们却总是盯着自己的缺点,拼命弥补自己的短板。其实我们应该去认真发现自己的最佳认知通道,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才是正确的生存发展之道。
所以,如果一个人的认知通道非常发达,那么相应的,这个人肯定更加聪明,大脑运转更快,但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容易分心。这就是为什么比较早熟的女孩子,在初中高中更容易分心,学习成绩反而比男生更差的原因。
所以,找准自己的最佳认知通道,发现自己的长板,而不是被社会的发展洪流带偏,白白耗费许多宝贵时间,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关注的。
在这样的时代,有人不抽烟不喝酒,不看各种剧和短视频,不爱四处游荡,喜欢或躺着或走着或坐着看文字,喜欢科幻、悬疑、推理,嗯,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