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师大学习心得二(课例研究)

2019-07-30  本文已影响0人  南街曹淑慧

      今天的培训,让我心里充满了阳光!原来我一直想走的“课例研究”之路不少人也在做,原来我寻求多年的事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上午刘玉荣老师为我们做了“基于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讲座。她说一个老师教得好,自己得知道为什么教得好。要把教学成果上升到科研的高度,形成教学风格。这就是优秀教师与卓越教师的差别。这其实依然牵扯到昨天的那个问题,作为一个老师,你的目标是什么?毋庸置疑,是课堂,教好课才能做好老师。

      打造好课是每个教师应该做的,但是如何打造好课,好课到底什么样?大家都知道,标准不一。但唯一相同的一点就是:好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我们知道研课就是授课老师备课、讲课,其他老师听课、评课。然后在讨论中达成共识,修改教案再上课,这样周而复始。其实我们做了面儿上的工作,而里面的“道道儿”还多着呢!

      首先,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进行交流,确立研究内容。如老师的问题、评价语言、动作、课堂生成的把握、突发情况的处理等。然后老师们各自带任务进入课堂,针对自己所要观察的点进行观察、统计,甚至连百分比都要计算出来。然后进行汇总,整理,写出体会、建议等。这样做能够“用数据说话,增加研究的精准度和可信度”。

河师大学习心得二(课例研究)

      有此可见,观课是一个认真、严谨而科学的事情。而我们现在的听课,多数没有目的性,只是主观感觉好与坏;不够细致,只记个教师执教的流程,多了也就记两句不错的语言或是感觉不好的点。这样粗略地观看肯定会影响课后的感想与反思,进而影响观课完成后的交流质量。这同辩课一样,需要教师前期全身心投入到观课过程当中。又与辩课不同,听课教师提前进行了各自分析、反思,有理有据。而且不一定非得有针锋相对的场面产生。

      这样,观课、讨论、修改,再观课、再讨论、再修改。但一定不能忘了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参与研课的每个老师,要将每一环节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再把这些文字进行汇总,一次“课堂研究”的基本步骤就算完成了。

      这些东西是我上午记下来的,但是由于我记忆速度有限,想要了解更多的相关内容,却发现自己手太慢,脑子也太慢。老师所说的四个维度、二十个点、五十多个什么的没来得及记录。于是我向老师要PPT,希望她能给我。

      我更希望有刘老师阳光般的指引,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组建这样一个小学语文课例研究团队,真正做出一些喜欢的事情。然后将研究的结果分享给更多的老师,让更多的老师开始注意自己的课堂。为原阳的小学语文教育做点事情,这就是最有价值的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