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不为人知的传奇

2017-04-12  本文已影响0人  翰盟

《清明上河图》,这是我国北宋时代的艺术名家张择端的不朽名作,画作中极其细致的刻画了北宋时期首都东京汴梁的生活百态。是世界美术界的瑰宝。自这幅传世名作完成以来,有无数的传奇和故事发生在这幅伟大的作品上。可以说,这幅画是我国最具有传奇性的一幅画作。

今天,我们就带您来了解一下《清明上河图》的那些传奇吧。

1几度沉浮

《清明上河图》作为北宋时期大画家张择端的作品,在画成的第一天就被献给了当时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当时的宋徽宗对这幅画非常喜爱,不仅在卷首题五签,并加盖双龙小印。这是《清明上河图》的第一次进宫。

穿道袍抚琴者是宋徽宗

但是好景不长,26年以后杯北宋遭遇靖康之变,《清明上河图》卷入金人地区,几经流转。在元、明两代,这幅传世佳作在多位名臣,硕儒中间传播,最后落到了明代嘉靖年的巨奸严嵩手中。并在严嵩倒台之后再次被皇室收藏。这是《清明上河图》的第二次进宫。

身穿古装的乾隆

清代乾隆年间,这幅名画落到了湖广总督毕沅手里。毕沅死后,湖广爆发反清起义。起义被镇压之后,清廷以“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需帑项”为由抄没了他的家产。自此《清明航河图》第三次进入皇宫。为乾隆皇帝所喜。此后两百多年的时间内,《清明上河图》成功的躲过了火烧圆明园和八国联军进北京两次劫难。

伪满洲国时期的溥仪

辛亥革命以后,《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为名盗出宫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内的张园内。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

2拨云见日

抗日战争尾声,溥仪仓皇出逃。伪满洲皇宫被人洗劫。不过《清明上河图》再次幸运的躲在皇宫之中。直到1950年8月的一天,位于沈阳市中心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于1959年改名)的仓库里,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化处研究室研究员杨仁恺,像往常一样进行他的工作。

伪满洲国皇宫

那是新中国成立不久,战争刚刚结束,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得以腾出手来整理长年战乱中遗散的文物。而东北是一片富矿,当年在伪满洲国政府垮台后,从伪满洲国政府流出了大量绘画和陶瓷到市场上,甚至有“东北货”之称。而杨仁恺的工作,就是鉴定、甄别人民政府搜集上来的这些“东北货”。

杨仁恺先生

这天,杨仁恺的面前摆着三个画轴,收集它们的工作人员用文字注明,它们都叫《清明上河图》。这毫不奇怪,正像我们前面所说,中国的《清明上河图》太多了,杨仁恺见这类东西也见得多了,丝毫不会给他的内心带来什么波澜。

仇英的《清明上河图》

可是这次不一样。杨仁恺在这一批的画轴中发现了明代书画大师仇英仿的《清明上河图》,在当时这已经是极为珍贵的进展了。但是幸运还不止如此,在看到最后一幅画的时候,杨仁恺激动地差点昏了过去。“就是这个!是真的!”

由此,从伪满皇宫被毁以后就失踪的《清明上河图》终于再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这次它进了故宫博物院。从此,这幅伟大的书画作品才再次回到人民的手中。

3画中春秋

书画界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非常高,称其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不过从这幅传世名作中,我们除了能看到北宋汴京的繁华,也能看到北宋“盛世”之下的种种隐患。

这部分描绘了一个有官府授权的酒店的场景,正店右侧临街的屋子是供应军酒的地方,铺里有三个御林军士卒,他们奉命前来正店押送军酒,这些本应该在城门口岗位上出现的军卒,却精神抖擞地显身在酒铺里。且全卷新酒、小酒、老酒等招牌多次出现,满城酒车簇簇不绝,足见朝廷的军力之弊以及民间的酒患之重。

这部分描绘了城内税务所,门口四个车夫运来一麻包纺织品,交税中,车夫与税务官产生严重分歧,可以明显的看到税官的桀骜和车夫们的不满,车夫或递交货单、或现场解释、或大声吵嚷……甚至惊动了城楼上的更夫向下张望。在徽宗朝大办漕运花石纲之时,税额激增,民间之苦可见一斑。

这里画的城门并不是看守禁宫的内城,而是汴梁的外城,本应有人守护的城墙上却空无一人。夯土垒成的城墙,四处塌陷,上面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连射箭的城垛也没有。城门前后、城楼上下竟然没有一兵一卒把守,北宋的门禁制度已经彻底涣散了。

此外,图画中还有焚毁政敌的车队,预示着北宋的党政;懈怠懒惰的士卒,预示武备的稀疏;拥堵的街道,预示社会缺乏管理……所以在这幅传世佳作中,张择端并没有把自己的眼光放在“盛世图景”中,而是把自己的视角放在了一个更大更全面的角度来审视北宋社会的风貌,不愧为我国伟大的画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