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饭
每每到了中午,诏安的每一家牛肉饭小店都会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套用张爱玲的一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我说:“在诏安,吃牛肉饭也要趁早呀!因为去晚了,可就要望洋兴叹了。”确实,诏安的牛肉饭小店若是去晚了,老板也只能抱歉地说句:“实在不好意思,已经没有好刀路(诏安话,部位的意思)了。”
诏安牛肉饭最经典的搭配就是牛肉汤或是牛杂汤配白米饭。如此普通的搭配,却是诏安人魂牵梦萦的最美味。牛肉和牛杂都是事先卤制好,等吃的时候老板再将顾客根据喜好挑选好的部位切成大块,用卤制牛肉和牛杂的卤汤按比例兑上水,然后大火煮开,出锅后不忘撒上蒜苗末,便可以上桌了。牛肉汤基本上是独一味;牛杂汤却是海纳百川,总会加上牛肚、牛血、牛蹄筋、牛肉丸等等。白米饭则都会拌上诏安特色的葱珠油,这白米饭便有了不一样的脂香。牛肉汤或是牛杂汤与白米饭就是一种和谐的美味二重奏,二者相得益彰,若是少了其一,总是让人觉得落寞。
牛肉汤或是牛杂汤,汤醇厚浓香,让人意气风发。牛肉或是牛杂总是切成大块,放入嘴中大嚼,有种厚实的满足感,就像父亲用他那充满体温的大手用力握住我。虽然都是切成大块,可由于卤制的火候得当,牛肉或是牛杂绝无过烂或嚼不动之虞,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垂髫小儿,都可放心大快朵颐。那种对火候的完美把控,是诏安人骨子里含蓄的节制,不过分也不亏欠。
诏安的夏季长且热,漫长炎热的夏季令人烦躁得累怏怏的,要是能吃上一顿诱人垂涎的牛肉饭,总是瞬间就能让人一个激灵,精气神十足。至于我嘛,夏季没食欲的时候,我就会去吃上一顿牛肉饭,一口肉、一口饭、一口汤,食欲在不知不觉中就完全被勾了起来,忍不住大吃一顿,肚子滚圆也毫不在意。
诏安人爱吃牛肉饭,诏安的牛肉饭小店也多。
切成大块的牛肉或是牛杂,总是让人想起“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梁山好汉。桥园市场附近有一家牛肉饭小店似乎就充满了梁山好汉的义薄云天。这家牛肉饭小店的牛肉和牛杂都是用烧柴火的大灶来卤制的,若是去得早,还能看到那红彤彤的灶火和咕嘟咕嘟冒着泡泡的卤汤。或许就是有了烧柴火的大灶的乡野气息,所以这家牛肉饭小店的牛肉和牛杂有着不一样的味道,尤其是牛杂,味道更是不一般。而且这家牛肉饭小店的门外就是一个大戏台,若是能边吃着美味的牛肉饭,边看着大戏台上上演的《水浒传》,那可真是多重享受的盛宴。也不知道那大戏台什么时候会上演?
从中山路的石牌路口一直走到底,便可看见一座雄伟的天后宫。天后宫前有一块大宫埕,这宫埕牛肉饭小店就在这大宫埕边上。宫埕牛肉饭小店应该算得上是诏安牛肉饭小店的元老了,以前是老父亲独立支撑,现如今第二代的兄弟几人也都子承父业,将宫埕牛肉饭小店的名号越做越响亮。这天后宫边上的宫埕牛肉饭小店,店外有数棵苍天大树,夏日的骄阳肆意放射着阳光,地上遍布点点斑驳的树影,再加上宫埕牛肉饭小店升腾起的袅袅炊烟笼罩着天后宫的屋檐,这画面就像是一张明信片。
兄弟几人的老三在安居工程附近也开了家宫埕牛肉饭小店。老三理了个油亮的大光头,是个高高壮壮的豪爽汉子,说话中气十足。老三有道拿手的番茄牛肉片汤,是先将番茄煮成汤底,再把腌制好的牛肉片在番茄汤中汆熟即可。这番茄牛肉片汤口味偏酸的,细致温柔,解腻开胃,若是吃腻了那醇厚浓香的传统牛肉汤或是牛杂汤,不妨来点清淡的换换口味。
我时常关顾怀恩公园边上的雄仔牛肉饭小店,也和老板雄叔混熟了,总是能吃到好刀路。港肚(牛的膈肌)、软肋这种肥瘦相间,肉质弹牙的好刀路,经常成了我口中的美食。有时候去得早,还能碰上刚刚卤制出锅的牛舌和牛脸颊,热腾腾的,让雄叔切成干盘吃,也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那牛舌,细细咀嚼,那种鲜甜与软糯且富有弹性,绵延不绝地冲击着味蕾,令心底油然而生起一股幸福感。
……
我吃了太多太多的牛肉饭了,也和许多牛肉饭小店的老板成了朋友。我曾经问过他们,牛肉饭是不是有什么秘制配方,不然怎么能这么美味,让人欲罢不能。他们总是笑笑说,美味并没有什么诀窍,只是必须选用当天屠宰的牛来作为原料,仅此而已。但对我而言,吃到如此妙不可言的牛肉饭,我总是会想,难道美味真的就如此简单吗?或许,更少不了的是他们的用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