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古诗词文艺调频中国经典古诗词

袁枚生平第一知己是谁?——闲读《随园诗话》(97)

2020-10-11  本文已影响0人  真老实人_425a

【原书卷十·六六】

丙辰到广西,蒙金抚军荐入都,今五十年矣。因访亲家汪太守,故重至焉,。吴树堂中丞垣,引余至署,周历旧游。余席间称金公任藩司时,作官厅对联云:“坐此似同舟,宦情彼此关休戚;须臾参大府,公事何妨共酌商。”用意深厚,有名臣风味。公因诵其乡人士林臬司题庭柱云:“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鹃啼雀噪,恐有冤魂。”真仁人之言。树堂见和一律,有“洞箫声重三千玉,《铜鼓》词传五十春”之句。所云《铜鼓》者,丙辰余试鸿博赋题也。金公刻入《省志·艺文》类中,今五十载矣。重得披览,恍若前生。

丙辰,指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是年,袁枚20周岁。

金鉷(音hóng),(1677年—1740年),字震方,一字德山。汉军镶白旗人。原籍山东登州。历任广昌知县,雍正初,升太原知府。后升广西按察使、广西布政使、广西巡抚。乾隆元年(1736年),召补刑部侍郎。因离任时借公帑数千金,被后任参劾,罢职交部议处。赦罪居家,乾隆五年春去世,年六十三。

汪芷林,江苏六合人。乾隆四年进士。官太守。袁枚女儿琴姑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嫁给其子汪履青。

吴垣,(1719年—1786年),字薇次,号树堂,山东海丰(今无棣县)人。自举人入赀授兵部郎中,乾隆三十五年,特命调刑部。三十七年,弟吴坛为刑部侍郎,回避调吏部。迁监察御史,以忧归。服除,补原官。迁给事中。以弟坛为巡抚,例不为言官,署吏部郎中。坛卒,复为给事中。五迁为吏部侍郎。四十九年,外授广西巡抚。五十年,入觐,与千叟宴。调湖北巡抚。五十一年,卒。

藩司,一般指承宣布政使司。主管民政赋税。

大府,泛指上级官府。明清时亦称总督﹑巡抚为“大府”。

徐士林,(1684年-1741年),字式儒,号雨峰,山东文登徐家村人。出生农民家庭,“秉性质直”,入私塾后,奋志励学,27岁中举,康熙五十二年中进士,时年29岁。曾为皇子皇孙授课,乾隆皇帝也在其学生之中。后任内阁中书,后升礼部员外郎;雍正五年,任安庆知府,十年,任江南按察使;乾隆五年,任江苏巡抚,病逝在任上,终年五十八岁。被乾隆皇帝誉为“忠孝性成”的一代楷模。入祀贤良祠。

臬司,一般指按察使。主管一省的司法,为一省司法长官,掌一省刑名按劾。

【闲言碎语】

袁枚的辉煌人生起步于广西巡抚金鉷的赏识。乾隆元年(1736),袁枚远赴广西桂林,投奔其叔父袁鸿。此时,袁鸿受金鉷之聘为其幕宾。经袁鸿介绍,金鉷接见了袁枚,试以文章。袁枚现场写出骈文《铜鼓赋》,金鉷当时大吃一惊,特别将此文收入《广西省志》,列为“艺文”首篇。金鉷留袁枚在桂林住了3个月,恰逢乾隆登基,重开已停57年的博学鸿词科。金鉷立即上疏推荐袁枚参加考试。

博学鸿词科是普通科举外的特别科举,由三品以上官员推荐考生,皇帝亲自出题,偏重文学,考中者可直入翰林院。按规定,高官可推荐多名考生,金鉷上疏却只荐袁枚一人,他说:“臣朝夕观其为人,性情恬淡,举止安详。国家应运生才,必为大成之器。”带着金鉷馈赠的120两白银,袁枚奔赴北京。临别之际,袁枚写诗说:“万里投知己,千秋见伟人。”清朝一共举办过两次博学鸿词科考试,一次是康熙十八年(1679年),另一次就是乾隆元年(1736年)的这一次。乾隆博鸿考试,全国共推荐267人参加,最长者万经已80多岁,袁枚最小,仅21岁。最终录取15人。第一名是刘纶,他后来当上了宰相,与刘统勋并称“南北二刘”。出乎意料,后成为诗坛领袖的袁枚名落孙山。但袁枚作为年龄最小的应试者,其名声已经震动京城。三年后,袁枚考中进士。他去看望金鉷,正值大雪,金鉷出门迎接,笑着说:“果然翰林耶?”表示自己没看走眼。但后来二人再未谋面。袁枚对知遇恩人一直铭记于心,称金鉷是“六十年来,生平第一知己。”

金鉷的家世颇为传奇。其祖父金祖父金友胜,袭明朝金带指挥,是一个四品地方军事长官,驻守在山东登州卫。明末,孔有德叛乱,攻破登州城,金有胜战死。留下一个三岁的儿子延祚。夫人余氏对侧室赵氏说:“守节,是常理。存孤,是权宜。我守节,你权宜。”赵氏含泪答应,带着儿子逃到辽阳,转嫁郭氏。郭延祚长大成人后,随清军入关,官至工部侍郎。其子郭鉷,后来显贵,复姓金。金鉷的仕途发达主要在雍正年间。他在当了五年的广昌知县后,被雍正发现,雍正三年提拔为太原知府。雍正六年升广西按察使;一个月后,任广西布政使;又过了三个月,升任广西巡抚。一直担任此职务到雍正去世。乾隆登基后的第一年,金鉷被召补刑部侍郎。到京后不久,后任广西巡抚杨超参劾他借用公款不还。随即被撤职送刑部议罪。后赦免,居家赋闲。乾隆五年春去世。金鉷去世三个月后,乾隆下旨授河南布政使。吏部行文到其宅,敲门不应,方知离世,遂收回诏书。这算是清代官场上的一桩奇闻。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金鉷的仕途变迁,当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例证。

诗话里记载了两副对联。一副是金鉷任广西布政使(相当于主管财政的副省长)时所撰:“坐此似同舟,宦情彼此关休戚;须臾参大府,公事何妨共酌商。”另一副是吴士林任江南按察使(相当于主管政法的副省长)时所撰:“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鹃啼雀噪,恐有冤魂。”两副对联都体现了二位高官的为官之道与仁人之心。无论其政绩如何,能够想到这么多,并且悬挂在衙署之中,时时提醒自己,这也是值得赞扬的。至少他们思考了,也知道这样做才是对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