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小白要变黑

竞分小记

2015-03-12  本文已影响91人  墨韵书香

早上刚坐下没多久,收到领导询问有无写过市场调研报告。我答没有。他又问应该是针对产品的对比分析报告,竞品分析报告写过没?我只能答之前写过几篇。似乎在前公司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写竞分,不同的产品放在一起对比,其实还是蛮喜欢干这件事情的。它可以帮你迅速的了解同一类产品,或者让你在调研过程中寻找感悟做产品的感觉。因为这个回答,收到了给同事讲竞品分析的培训任务,忽然觉得很扯,作为半吊子跑去给别人培训,一把辛酸泪。
准备时间大概也就半小时,我刨出自己的笔记本,万幸在之前记下了一些或系统或零散的笔记,拷贝出自己的某篇分析,再刷下知乎看了下别人的答案,很多回答都好高大上的样子但是完全get不到点,看到一个对比国外图片社交产品的分析,感觉不错就将其回答copy下来。整个过程中,忽然意识到平时积累的重要性,临时抱佛脚终究是不行的,同时平时还是应该保留着自己写产品体验和竞品分析的习惯,这样才不至于抛开资料啥都讲不清。
按照竞分的顺序,首先是寻找竞品,在之前工作中这一点是领导代劳,他会告诉你去对比哪些产品,至于为什么对比这几个产品可能你作为执行者是不知道的,如果你刚好也不思考的话,就埋头开始去体验产品了。一般情况下,App的对比似乎还比较简单,因为每个产品的定位会比较清晰,加之应用市场分类明确,你可能去点某个分类就可以看到相似类型的产品。但是有些时候,竞品可能是跨行业的,正如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之于短信和电话,前者属于软件行业,后者则居于通信行业。这个道理的明白竟然是在面试上,这是否也说明经常去面面试于自己而言还是有好处的,毕竟对方刁钻的问题都可以引发自己的思考,回应不上来终究还是自己考虑的不够周全,抑或根本没有思考。
竞品确定之后就可以分别体验产品了,个人一直把用户体验五要素作为维度,感觉对于新人而言,这五个点非常的简单明确,从宏观到微观,从深层到表层。其实即便不是做产品,普通用户对于同类产品也会有自己的考量,这种考量的标准大概就在范围层、框架层和表现层上。所以在最开始在这三点上应该算是做的比较轻松的,当然这种对比也可能会沦为功能和界面的罗列对比,比如某功能A有B没有,就得出A比B要好的结论。因为之前的思维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算胜利,当然我之前写的导航对比就是这么干的,当别人问我对于两个产品设计上的不一致,你为何可以得出A比B好呢?就因为有这个功能它就更好?就因为它在这一点上稍弱就是它更差?你有没有考虑过别人为什么没有要那个功能,以及没有在这一点上做的更强?虽然我给予的回答是我已有初定的用户场景,A更适合用户使用,毕竟我的竞分不是将自己的产品与其他人的产品进行对比,而是两款同类产品对比,于我而言我要采用哪一个,我已经有一个既定的用户角色了。但是等我回来我忽然反应过来,我从来没有去思考这个问题,我没有去考虑为什么别人的产品那样设计,真的是因为对方没考虑到,还是说有其他的考量?还有一种情况是从用户的角度去分析产品,而不是从产品的角度,自己习惯A种交互,讨厌B种交互,便认定B种交互的产品更差,却不去考虑为什么会采用不同的交互方式。
在商业模式和战略层上,自己基本还处于零状态,尽管看各种产品类书籍说一定要有产品商,实现上很多产品在初期想法都会提到未来商业模式,比如打造平台啦,比如闭环啦。一直觉得很扯,但是似乎又觉得自己排斥的太过。当时一位经验丰富的程序猿跟我讲,先不要去考虑这些东西,当你用心服务好你的目标用户,那些东西自然而言就会来的。听起来很有道理,我也笃信这一点,你看豆瓣经常被吐槽商业模式没有明确不还是活的好好的么……当然我也很羡慕那些可以张口闭口“讲大话”的人,正如同我钦佩有些人言之无物却能洋洋洒洒千万字华丽辞藻,这些其实也是功力,不可小觑。
最后领导定了每月大家出一份竞分报告,将公司产品与其他公司产品对比,下午看了下其他公司的产品,发现自己目前的能力依旧只停留在发现问题,知道这个不好,但是不知道如何更还,看下别人的东西长下见识倒是时不时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