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习力硬核之——"工作记忆"
1
学习和记忆正相关
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一个人记忆力好,学习就会很高效.
记忆,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把抽象无序转变成形象有序的过程就是记忆的关键。
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环节组成。
2
记忆的种类: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工作记忆
我们都理解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那工作记忆是什么呢?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顾名思义,就是对活动内容或活动程序,进行暂时加工和储存在大脑的“CPU”里。
3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决定学习效果
虽然同短时记忆一样,是暂存在大脑缓冲区,但工作记忆却对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区别之处就在于,工作记忆对信息进行“加工”。
比如我们小时候背单词,如果只是看一眼,相信没有几个人下次还能记得这个词语。相反:你若大声朗读,分析单词的结构,并进行相关联想,放在例句中文章中体会它的含义,然后如果有机会用字母将它拼出就更加印象深刻了。
此外,工作记忆还容易变成长期记忆,也就是工作记忆可增加了我们的记忆力。
不仅如此,当我们需要从长期记忆提取信息时,哪些经过加工的来自工作记忆的信息,更容易回溯,轻而易举从大脑里提取出。
如何对信息加工,形成工作记忆?
1)多感官参与
人类是一个感官学习者,我们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获取信息,进行学习。尤其是孩子,在未形成抽象概念之前,更是一个完全的感官学习者。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赞成孩子通过视频学习的原因。因为视频只有声音和图像,他们无法通过亲自动手,感知到一切,而且这些声音图像并非他们真实的生活。
当我们接触一件事物时,参与的感官越多,形成的印象就越深刻。
比如,有人像你展示芍药花。
对比两种不同的展示方式:方式一,提供芍药花的图片;方式二、展示给你一颗真实的芍药花,你可以看见花的样子,可以低下头来闻一闻,也可以用手轻轻摸一摸花瓣。
真实生活中,这两种方式也都存在。比如在传统课堂上,孩子们学生们多数都是通过第一种方式,来获得知识。当然可能会将图片换成PPT。
在一些植物园、公园和郊外,通常都有一些自然导赏员一边带着大家欣赏旁边的植物、一边给大家讲解,这样印象就会深刻地多。容易形成工作记忆。
2)对信息加工
对信息进行加工,加工地越精细,也越容易形成工作记忆。
具体加工的方式:
*可以在重点词和句子下划上符号,比如单线、双线、点、括号、曲线等;
*和脑子里已知事物建立连接;
*对信息进行联想;
*画思维导图。
4
找回丢失的记忆,和我们自己
自从有了电脑,后来的智能手机,有了导航以后,大脑就越来越退化了。
无论什么事,都依赖于外在的设备,一旦离开,就几乎无法生存。
依赖外在,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提取特别慢。如果一件事通过工作记忆,转换成了长期记忆储存在大脑里,当我们需要使用的时候,大脑的反应速度只需要几秒钟。
最致命的是,我们越不对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工作记忆越少,大脑储存事物越少,那么我们的记忆里就会越下降,大脑里储存的信息也就越少,当接受新事物时,所能形成的网络也会越少。
现在我们的时间都被分割成碎片化阅读、学习和娱乐。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动在做这一切,但看完也几乎都遗忘完了。
信息如此庞杂,等我们下次再在收藏里翻到时,之前所形成的一点点印象也消失殆尽,从新开始,我们依然还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