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善世家留古桥

2023-09-20  本文已影响0人  简映竹

文:兰兰

图:綦走发现文化志愿服务团

视频:天籁

——綦走七年51次(总第467次)活动总结自古以来,无论皇亲国戚或是芸芸众生,无论权高位重或是人微言轻,都有品行高节、乐善好施,德高望重之人。

2023年9月17日(星期日),綦走因天气持续热晒而选择就近徒步,探寻旌善世家(吴姓家族)在三角打虎庙一带修建的古桥。

有些闷热的秋日,晨风还算清凉,穿过一废弃“村小”,沿着杂草丛生的青石路小径(山上红岩坪一带赶场三角场的大路)前行。

群山完全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中,秋风送爽沁人心脾。路边一石壁上有些风化的“ 麦 (美?)土”刻字,引来众徒友驻脚观看。

话说綦走路上的每一处题刻,不管是高端定制,还是随手一刻,只要有年代感,都是我们关注的目标。

一、小庙石龛似“墓”园 安神辟邪度众生约8:15,路经一观音庙,内旁侧有两尊小土地,正面三尊大菩萨,中间那尊观音最为抢眼,供奉于墓式石窟内。

该墓式石窟比之前綦走探访过的横山“山似太古”旁边观音石窟龛雕刻简单,但不失精致大气,保存如此完好还算幸运。

庙盖横梁上书大大的毛笔“佛“字和时间落款,另一侧有新修建洞子河观音庙房屋的信善名单。 


二、廿八吴人同捐建 綦江现存最老桥小庙往前不到100米,一座跨洞子河上无护栏的梁板式平桥呈现眼前。

桥面由4块条石拼接于桥墩内上,全长11.6米,宽约1.1米,厚约50公分。桥墩由约0.7米高的5层条石叠加于河中心的整石头上,呈六边形柱体,高约4.2米,上、下游棱边宽0.3米、0.8米,两侧对等棱边宽分别为0.7米和1.7米(上下游桥墩由窄渐宽起到减阻作用)。

单块桥面石估算最轻也有3.33吨重,古人是如何弄上去的,让现代人不得不折服称奇!

下到河边桥基,@天籁 首先发现河右岸一青石上刻有一些文字,@缘来同行 立即递来随身携带的牙刷,@天籁 @搬螃蟹 高效清理,很快露出了“一九六九年三月培修/山岩黄桷/小麦土/同修”字样。

这就是我们一行今天要探寻的旌善世家留下的古桥(吴家桥么?一71岁的叶姓老大爷恰好路过桥面,徒友们便开始询问桥叫啥名?山岩、黄桷、小麦土在哪里?1969年桥垮了唛?他一一作答,原来这里是乐升坪村赵家坝生产队,这条河叫洞子河,小麦土就在河上游山上。

桥并没有重修过,只是1969年发大水把右边堡坎冲出了一个洞,老乡们重新砌石加固。

至于石刻提到的山岩,黄桷地名,老人解释说可能是这一带小地方的代称,具体不知,綦走在后来的一路问询中,也没能寻到答案,留待再探索。

@搬螃蟹 还解释说之前踩线时,65岁的大哥叶茂生曾说,桥右岸下游路边曾有一座建桥功德石碑,具体内容记不得了。

结合预告中“《吴氏族谱》中《吴家沟等处先茔碑记》文记载,“窃以吴家沟、土崖子、小麦土一带,有明以来皆族姓所鸠居。

至乾隆年间始,渐次失之他姓……惟查永镇桥俗名吴家桥,建自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碑记现存。

其捐资助修者……共二十八人,无一外姓”,可以判断,该桥就是永镇桥(吴家桥),距今已有385年。

綦走人立即展开回忆,之前在綦江境内,还没有发现过明代起保存至今没有重修过的古桥。永镇桥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友友们在桥下兴奋摆拍、固化这见证历史的时刻。

小徒友@知道 @阳默在溪沟欢快的耍水,不忍离去。@搬螃蟹 还转述了族谱记载吴姓落业红岩坪后的“发家史”,以及在明末清初张献忠部队、吴三桂部队经过綦江时,包括吴姓在内的綦江人纷纷外逃避难,战火平息后又回到家乡的轶闻旧事,“綦走发现”专栏,近期详细解读。

三、找到拱券古刻字 重见天日“永兴桥”大约9:30分,一向不走回头路的綦走人,跨过这座没有护栏还安全的古石平桥,沿安乐坡一路向上爬到山腰,后右转沿林间小路下行,全程几乎不晒,又碰到暑热天难得的阴凉路。

娇艳的阳光透过树隙,洒射入树林、竹林,形成斑驳光影的地面,仿佛一条星光曲道。

友友们边走边论,约1小时来到起徒时路边一被杂树野草掩映的单拱古石桥旁,旁边的保护牌以“打虎庙拱桥”名之。

此桥基础左低右高,左面起步有8步梯步过一小平台再上7步梯步入桥面,右面要多三梯步一平台。桥面宽约4-5米,残留部分品字石桥墩栏杆,桥拱空高约9米。

喜欢文物探索的徒友们,有的绕过房舍扒开草丛,有的挤进桥房夹巷,相互帮助爬下高坎,来到桥下仰望拱面,由边长约40-50公分的正方形和宽40-50公分、长不等的长方形石头砌成,正中间嵌入10多块长短不一、宽约10来公分的长方形黑油光石砖,眼尖心细的@微风轻轻,看到小条石上好像有文字,视力好的@知道 小徒友竟然还读出了几个来,这下友友们都抬头仰望同时掏出手机放大像素拍摄,但都看不出到底写了些撒子。@缘来同行 单反相机拉距拍摄终有收获。

尽管风化严重,也有能辨析的文字,如“吴世宦室人杨氏王氏祈早生贵子/出艮/尖石一块;张朝应/锁一串/艮四钱/尖石一块/祈长命富贵”等。

据@搬螃蟹 行前功课,《吴氏族谱》载“嘉庆十二年(1807),见打虎庙永兴桥倾圯,皆兄世珣倡首率众修拱桥一座,不两月而功成。

嘉庆十六年,(永兴桥)复被更大洪水吞没揎毁。嘉庆十八年,世宦、世樊、世禧三公再捐资督修成质量上乘的单孔拱桥”“先是旧桥低毁,每遇暴涨,瀛山红岩一带赴市者往往阻水,今为坦途,往来便之”,由此可知,打虎庙处先有低矮石桥,被冲毁后由吴氏五兄弟两次复修为拱桥,并命名为永兴桥。

再结合此处拱桥顶拱石砖文字,此处改建成拱桥的年代是嘉庆十二年(1807年),距今已有216年。

《吴氏族谱》还收录有吴世宦、吴世儒的《咏打虎庙永兴桥》古诗二首:天津垂下应星虹,龙卧波心月印空;非为吐金来饮涧,瀛山原藉此桥通。

一溪烟雨锁长虹,人影分明入太空;多少蛟龙留不住,相如何事问穷通。

徒友们还进一步了解到,第二次倡首建永兴桥的吴世宦、吴世樊、吴世禧三兄弟,以及吴世樊之孙吴光奎,都名列清《綦江县志》收录的县城旌善亭旌表的12人之列,堪称綦江的“旌善世家”。

正如@天籁 视频总结中的赞词:乐善好施古今颂,綦江旌表十二人。三角吴氏最亮眼,旌善上榜占三成。

不同寻常的綦走,既有目标又有行动,既要查阅众多的史实记载、又要走访不同的地域人士,亲历亲为、求真务实的现场探寻,终得结论。

感谢@搬螃蟹 前期辛苦踩线探询,策划领引、解说,感谢@天籁、@缘来同行 及其他摄影爱好者的拍摄、录像,感谢@天籁 费心视频制作与上传,感谢众徒友綦心綦走,成就又一次有意义的綦走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