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原创散文往事如烟

小桥依旧在,往事随风去(5)

2019-04-06  本文已影响36人  午夜咖啡_d8a5

在我的老家宋家桥头的西边大概二百米的地方,也有座小桥,叫金家桥头,过了小桥头,在桥二边住着大部分是姓金的人家。每天去村里的小学读书,金家桥头是必经之路。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的这十余年间,金家桥头最热闹的时候,当数村小学的操场地里放电影时,从桥东到桥西的村民象成群结队的蚂蚁一样密密麻麻地经过那座悠悠的小桥。在桥东分布着华家、宋家、朱家、施家等几个大小不一的姓氏家族。夜幕低垂时,看电影的村民携家带口倾巢而出,仿佛是赶赴大集市。

小桥依旧在,往事随风去(5)

关于已经渐行渐远的中国农村露天电影,曾经是多少象我一样懵懂少年梦寐以求的事。小时候的娱乐除了互相间交换小人书,趴在地上玩泥巴,爬到苦楝树上摘果子,用来做弹弓的子弹,最高大上的莫过于能够看上一场电影。掏鸟窝、小河抓鱼毕竟属于乡里巴人上不了台面的玩意,看电影才是有文化有档次人做的事。当时看过的电影有《小兵张嘎》、《地道战》、《渡江侦察记》、《闪闪红星》、《敌后武工队》、《兵临城下》、《南征北战》、《洪湖赤卫队》、《七十二家房客》、《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那时候的小伙伴无不伴随着这些电影一起长大。当时的感觉看一场电影比现在出境旅游还要兴奋。

小桥依旧在,往事随风去(5)

曾经有六十年代的宁波鄞州本土作家专门写过一篇关于那个年代看电影的回忆文章,说那个时候宁波市区的电影院已经开始陆续播放电影,乡下农村还没见过。当时偏僻靠海的小山村有几个热血青年不知道从哪里得来的消息,知道某天在宁波的民光电影院要放香港恐怖片《红蝙蝠公寓》,居然相约一清早从瞻歧滨海小镇出发,翻过宝瞻交界的凤岭,过勤勇、天童、小白村,到东吴,再一路向西过高钱、莫枝,再右转到云龙经邱隘到盛垫,再左转到福明,从宁穿路拐到大河路,过浮桥,从宁波最繁华的中山东路到最后的终点民光电影院,待夜幕降临时才到达电影院,可惜电影已开始多时了。

小桥依旧在,往事随风去(5)

等他们看完电影曲尽人散时,这几个后生又打了鸡血似的撒开膀子,乘着如水的月光,大步流星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待他们快到家里时,东方已渐露出熹微的晨光,仿佛在欢迎勇士们的凯旋归来。往返路程近一百公里,对这些年轻人来说,能够在众多村民面前高谈阔论当时电影的种种场景及感受,绝对是件特别幸福的事情。上一辈的村民表面上对这些年轻人嗤之以鼻,说这些后生们是“傻子、神经病”,心里暗暗在想,这电影是个啥模样啊?灯关了,天黑了,白白一块布,布里居然能走出这么多人来,还有山还有水,还有鸡鸣狗吠的声音,还有人说话的声音,这不是在做梦吧?!年轻的姑娘们则心生无限羡慕和向往,不论有无对象,总期盼着心中的另一半也能够带自己也去感受一下如梦如幻般的电影,哪怕山高路再远。

小桥依旧在,往事随风去(5)

有人说人一生中,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和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在那个年代,几个年轻人相约徒步去百里之外的市区看一场电影绝对是件疯狂而且值得回忆和珍藏的事情。无论旅行,无论爱情,当时一场期待已久的电影足以抚慰我们苍白且贫瘠的心灵。

小桥依旧在,往事随风去(5)

对童年时的农村露天电影,实在有太多难忘且美好的回忆。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从家里搬来一条长矮凳二把椅子早早在村小学的操场地上占好位置。晚上等到父母放工回来后,急着催父母赶紧煮饭,生怕错过了精彩的画面。有时候父母等天很黑了才从田头回家,干脆就顾不上吃饭,拿了块削了皮的生地瓜急急地往电影场地赶。有时候遇到特别生动的电影,看了一次还不够。公社的放映队会在每个村轮流放,在我们这个村放完了,第二天晚上约上几个同伴赶到下一个村再去看一遍,对于其中的剧情,稔熟得连台词都能整块整块的背下来。

小桥依旧在,往事随风去(5)

那个时候由于信息闭塞,脑子单纯,经常有人搞恶作剧故意散播谣言。有一次听人说村里晚上要放《神秘的大佛》,大家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传得活灵活现,放学后纷纷拿着凳子、椅子去操场地占地方,结果左等右等还没见放映员现身,等到天全黑了才知道原来上当受骗了,这才骂骂咧咧地提着凳子、椅子只好作鸟兽散了。还有一回明明放的是《三十九级台阶》,结果三传四传,变成了《三十九级台风》。当初年纪尚幼不懂事,现在想来太荒谬,一字之差,这三十九级台风是什么概念呢。

小桥依旧在,往事随风去(5)

在农村的学校操场或者晒谷场看露天电影,不仅仅是一次文化大餐,更多的是全村的大集会。每次电影放映前总会放一些幻灯片,犹如现在的影院里正式播放前总要插些广告。放映员拿着话筒随着幻灯片的切换,用石骨铁硬的宁波话跟着念,印象中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还有“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计划生育好,国家来养老”,“勤劳致富,电灯电话”等等。

至于播放了哪些电影,时隔多年,具体的内容犹如电影散场后从小桥上走过的影影绰绰人群,模糊难辨了。但是有关放电影而带来的种种趣事还是让人难以忘怀,特别是电影放至中场时,经常会出现广播找人。如果遇到急事要找某人,没办法只好让放映员用话筒喊。记得当时放映员广播找的最多的人就是我的三伯,因为他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村里的老少妇孺突然来个头痛脑热的,知道他晚上肯定也在电影场上,让放映员一叫一个准,比现在人手一部手机还灵光。

小桥依旧在,往事随风去(5)

有时候夏风轻拂的晚上,电影放到一半时,老天爷会开玩笑似地突然来一场雷阵雨。这个时候大家并不慌乱,纷纷亮出各自的看家本领,继续目不转睛地盯着幕布,没有人中途离场。放影机的光柱象盏探照灯照亮着操场上漆黑的夜空,光柱的中间是紧密的雨帘,雨帘的下面则是黑压压的参差不齐撑着雨伞穿着雨衣的男女老少。

往事悠悠,尽管露天电影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黯然退场,但是它曾经给那个年代的男女老少带去多少的欢歌笑语、喜怒哀乐,则成为脑海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