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天生的观察家吗?
观察力作为一种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在孩子3岁以后才逐步形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3岁前的孩子一点都不会观察事物。只不过,他们的观察与科学意义上的观察有所区别。
认识孩子的观察力
很多家长都会发现,两三岁的孩子“观察”能力特别强,大人没有注意到的部分,孩子却能发现。比如在同一幅画中,大人往往只看到有一辆汽车和站在车边的人,而孩子却一眼就看到了轮子中央有一个这辆车的车标,兴奋地叫出来“宝马”!这时,你一定认为孩子简直就是天才,这么小的地方也能观察到。
而事实是,这一时期的孩子并非观察力异常敏锐,而是观察的角度与成人不同,因为,他正在经历一个对细小事物超级敏感的时期,有着独特的观察目的。当孩子集中注意力,观察细微事物时,蒙台梭利认为“并不是这个物体给他深刻印象,而是在他的注视下,表现出他对事物的热爱与理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儿童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才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观察力,它包含了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和概括性。
从观察目的性看,3岁的孩子还不能根据大人的要求,进行自发有组织的观察,他们很容易把注意力分散到无关的细节上,以至于把原来的目的、任务忘掉;而且观察力不持久,很容易转移注意的对象,不能持续地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事物;观察概括性较差,还不能从类似的整个事物中发现其内部存在的联系,发现其一般的性质。
孩子到了4岁,观察才会有一定的目的性,基本上能按活动的任务和成人的要求来进行观察;并逐步持续地注意观察某一事物;从概括性上看,孩子的观察仍侧重于感知,观察比较肤浅、粗糙,不容易把事物各方面、各部分联系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到了5、6周岁,孩子的观察力更有目的性,能按活动的任务或成人的要求来进行观察;能从许多对象中找出某一件,分出对象的各个特征、部分和性质等等;在观察时可以借助理解力,逐渐提高观察的深刻、细致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把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联系起来,找出它们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时期,应注意进一步培养孩子观察力的随意性、组织性和顺序性。
为什么观察力很重要?
首先,观察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孩子感知能力的高低。比如同样是一片树叶,观察能力强的孩子,会通过各种途径去认识树叶,看一看、摸一摸、揉一揉……而如果观察能力弱的孩子,则可能只看一眼就没有了兴趣,觉得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绿叶吗!
其次,观察力也是孩子思维能力发展高低的表现。因为观察并不是简单地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除了需要感知的支持,也需要思维的帮助。观察力强的孩子会用一个个的思维推理来引导自己的观察,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有更多的发现。还是那片叶子,观察力弱的孩子可能只停留在绿色上,而观察力强的孩子则可能会发现有的树叶是绿色的,而有的树叶是红色的,还有的树叶是黄色的,这就会引发他继续思考和探索其中更深层的原因,孩子在这个观察和探索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也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