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1)

2019-05-20  本文已影响0人  陶庐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自古至今,数据存储都是人类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

数据,一直在各式各样的存储器之间流动。

远古时代,从地球上有人以来到约莫公元8世纪以前,人们一直用石头、绳子、甲骨、竹片、木片和缣帛存储数据。

为了论述方便,我们模仿一下史学断代手法,称之为数据存储的第一纪:分子纪。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数据存储的介质也在不断变化。

公元8世纪,中国蔡伦造纸成功,从此纸与印刷术相生相伴,与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直到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纸都是数据存储的主要介质。

这,可以算作是数据存储的第二纪:原子纪。

1946年2月15日是值得记住的日子。因为从此以后,数据存储进入第三纪:电子纪。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个转折点,而且很可能是接下来几千年里最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从人类拥有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那一刻开始,数据流的拐点出现了。我们都知道,内存带宽=总线宽度×总线频率×一个时钟周期内交换的数据包个数,而内存带宽决定了数据处理的速度。套用上述公式,我们可以发现,分子纪与原子纪的数据存储,任何一个乘数因子都与电子纪不在一个数量级。这意味着,数据处理的速度一下子提升了至少3个数量级也就是1000倍;如果为数据处理速度的变化画一根曲线,我们会发现,1946年2月15日那一天开始,这根曲线陡然上翘,而且以极快的速度向天空延伸。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