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和分享感言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2018-10-28  本文已影响66人  姚常春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代表作。这本书买了很久,翻过几页,静不下心就放一边了。在《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书记多次提到《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这个月断断续续用了快两周的时间看完,不得不说,刷新了我对历史的看法,历史书还可以这样来写,阅读起来让人不忍释卷,选一个时间节点而见微知著,进而推演出后三四百年,提出“大历史观”。这得益于黄老深厚的史料功底,这本书最早是在海外出版,书名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1982年在国内出版。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英文版《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这标题,读此书之前看上去普普通通,读此书之后看上去就很是心酸,这一年,始终是无关紧要的,这一年,始终什么都没有发生,这一年,明帝国就继续在衰落的宿命中越滑越快,错过了它振兴自强的最后时机。

      作者选取了1587年前后的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李贽、戚继光、海瑞六个典型的历史人物,来叙述他们的命运和遭遇,进而来看待当时的明朝。张居正一心重整赋税,丈量全国田地,纵然反对者众,但依他当时的名望和权力,应是可以成功的,但是他却卒于1582年,改革刚刚开始之时,年仅57岁的他抱恨终天;首辅申时行秉承恕道待人,鼓励诚信,调和官员的"阴阳",坚持信心,静待时机好转,可惜给他的好时光有限,官员阴奉阳违,皇帝无心政事,申时行无可奈何。海瑞奉行传统儒家道德,成为全国的典范,但最终没看破官场的阴阳之道,屡任闲职,一身抱负无法施展;李贽继承心学主张,试图改革儒家学说,如成功也可为我中华点亮一丝人性解放的光芒,可惜终是不敌保守的腐老众儒,被捕入狱,自尽而死;万历皇帝本有中兴之愿,但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天子家事又被臣下粗暴的干预,眼看死后都不能和自己心爱的女人并肩长眠,早已厌倦在各种典礼上充当木偶的他也终于心灰意冷,怠政三十多年,使明朝再无振兴的可能;戚继光写成《练兵实纪》、《绩效新书》,使明朝终于有了规范的军事训练手册,他更是注意战术上的革新,为帝国提供了军事改革的最好契机,但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也迅速失势,1588年,将星陨落,明朝终于失去了重整军备的最好机会,三十一年后,当八旗军以精锐骑兵冲击明军的侧翼,以寡敌众,斩杀明朝多名将领的时候,曾在蓟州练兵的戚继光,若在天有灵,看着兵败如山倒的明军和即将破碎的山河,不知作何感想。看到戚继光这段时候,长长不忍翻页,为将星心酸和惆怅。

        明朝错过16世纪末改革机会的原因,不是官员阳奉阴违腐败无能,不是皇帝怠政懒散昏庸无道,不是首辅拒绝改革无德无能,更不是将军守土无方拘泥成例,而是明朝以“仁”治天下的立国之精神,已经耗尽了生命力,这种单纯以意识形态来约束子民,用道德代替法律的制度,不但将庞大的帝国拽入了深渊,还使16世纪末,万历御宇之下的每一个改革者,都不是身败名裂就是壮志未酬。绝非皇帝坏其身败其名,这实在只是历史的必然,儒家文化和其背后庞大的,遵守“成宪”的文官集团,推动着肥大而效率底下的明朝,走向毫无光明可言的道路,即使是它势若千钧的惯性,也足以碾过每一个想稍稍改变它路线的人。

      《万历十五年》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实在与制度有太大关系。一个单纯以意识形态统治的国家,忽视了法制,强调成例,终究只能是止步不前,而这止步不前,连张居正、戚继光这样的人都奈何它不得。在明朝止步不前的时候,白山黑水间崛起了新的力量,终于取而代之。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很多事情的结局在很早时候都已经注定。当我们观察身边周遭组织里的这些人,从他们日常的做法、想法、看法当中,可以看到企业未来的兴衰,从而培养出一种对未来的洞察力。这样的洞察力可以用来观察一个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

      每一个人看完,可能都有自己解读的《万历十五年》。不过这本书的确是一本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