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拆书之《论语》:学而篇第一 1-4

2018-03-08  本文已影响20人  华容道上的小蜗牛

蜗牛拆书:学而篇第一 1-4
1.1、【原文】
子①曰:“学②而时③习④之,不亦说⑤乎?有朋⑥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
① 子:我国古代对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尊称。《论语》中单独用“子”即特指孔子本人。其他人称“子”则在前面加姓,如曾子等。
② 学:这里的“学”,是有特定内容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文化典籍。而不是泛指学习。
③ 时:在周秦时代,“时”字做副词,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作“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讲。而朱熹的《论语集注》(一下简称《集注》)则作“时常”讲,实是以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且前面提到了学的是特定的内容,那么只有在特定的时候才能“习”。所以,此处解释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讲是合适的。
④ 习:此处当做“实践”讲,“实习”“演习”义。既然学了诗书礼乐等,那么就要付诸实践,例如礼,在当时就是政治和社会交往的一套特定制度,所以就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多加实践的。又如古文中的“习射”,就是指实践的意思。
⑤ 说:音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⑥ 朋:志同道合的人。《集注》:“朋,同类也。”
⑦ 人不知:有的学者认为此句缺少宾语,因此很难理解。杨伯峻《论语译注》(一下简称《译注》)中就认为应当解释为“人不知己”,与《宪问篇》中“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相同义,做“别人不理解自己”讲。而有人则联系上句,解释为“从远方的朋友来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作“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解了。但是我认为,“知”在古文献中,多做“智”解,也就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孔子讲求“有教无类”,此处“人不知”做“人不智”解,就能符合孔子的理念了。因此,应当做“不具有大智慧的人”解。
⑧ 愠:恼怒、怨恨
⑨ 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有时作“有德者”,有时作“有位者”,此处应当作前者。《集注》称为:“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去付诸实践,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虽然没有高深的智慧,但是却并不怨愤,不也是有德之人吗?”

1.2、【原文】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③者,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⑦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⑧与⑨!”

【注释】
① 有子:鲁国人,姓有,名若,字子有。孔子弟子。有若的弟子也尊称有若为“子”,故称“有子”。
② 孝弟:弟通悌,《集注》解为“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
③ 犯上:犯,冒犯、违反;上,身处高位的人。
④ 鲜:少
⑤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形式。古代句法有一条这样的规律:否定句,宾语若是指代词,这指代词的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⑥ 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根基。
⑦ 道:即孔子所提倡的仁,仁是为人之道。是以仁为核心的整个思想道德体系及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⑧ 仁之本:宋人陈善的《扪蚤新语》认为,这里的“仁”是“人”的通假字,此句做“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义,后人也很多人赞同该义。例如王恕《石梁意见》一书就从行文创作的角度着眼,指出:为仁之仁,当做“人”,盖承上文“其为人也孝弟”而言,孝弟乃是为人之本。该说虽然讲得通,但是却不能与“本立而道生”相呼应。《集注》则将“仁”解释为“仁道”,又引程子所言:“仁主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笔者赞同此说。
⑨ 与:音与“欤”同,《集注》云:“与者,疑辞,谦退不敢质言也。”

【译文】
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反叛作乱的,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情,根本建立起来了,‘道’就会相应的产生了。孝顺父母、恭敬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

1.3、【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注释】
① 巧言令色:《集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故巧言,作“花言巧语”解;令色,作“装作伪善的样子”解。

【译文】
孔子说:“满口花言巧语,故作伪善的面孔,这种人的‘仁德’就很少了。”

1.4、【原文】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⑤不习⑥乎?”

【注释】
① 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⑤0⑤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② 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集注》《译注》都做多次解释,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此处“三省”,接下来就有特指内容,所以这里的“三”并不是多次。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况且,曾子作为孔子的学生,每日仅自省此三件事么?曾子是个大孝子,那么是否也要“省孝”?故而应当认定为多次为宜。
③ 忠:《集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④ 信:《集注》曰:以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⑤ 传: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指“老师传授给自己的知识”。如《集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二是指“自己传授给学生知识”。郭冀《雪履斋笔记》曰:“曾子三省,皆指施于人者言。传亦我传乎人。传而不习,则是以未尝躬试之事而误后学。”从整体的行文来看,曾子反省的主体是“我”而不是别人,所以,第二种含义更为贴切。
⑥ 习: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实践。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我传授给别人的东西,自己是不是实践过了?”

PS:即日起,公众号增加蜗牛拆书(名称暂定)栏目,从《论语》开始,逐一讲解百家经典。注释尽可能做到全面,最起码做到看蜗牛的解读,你不用再去翻看其他经典,至少,我自信该注解可以淘汰市面上至少一半的相关书籍。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学习时间也越来越碎片化,我的解读,就是为了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让你能够快速的读懂国学经典,时间可以碎片化,但是知识还是要系统化。每天讲解几则,一是避免阅读疲劳,二是也利于读者反复咀嚼。也希望大家有什么想法给我留言。是为记。
如需转载或合作,请联系邮箱liyao3633@163.com,或者后台私信我。我不反对作为学习或者传播使用,但是如需使用请声明作者。毕竟,考证不易,且用且珍惜。

关注二维码.jpg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