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影随文, 江湖?文艺!
掠影随文, 江湖?文艺!
始
偶然觅得一块观江景的好地方,我便假模假式地拿出随身携带的书,翻一翻来应景。书估摸着是看不进去,窗外得景色倒是盯得津津有味;但是其实又真没有什么可看,因为眼下的景色实在是熟悉得过了头。原因很简单,这是一片我出生时养育的土壤,上学时走过的人行道,成长后开车压过的马路。在某一瞬间,我又觉得这里实在是太陌生,突然浮想起老重庆渝中的残片旧瓦,家常里短。倒不是对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模式有什么敌意,只是总觉得少了一丝情怀和念想,多了些市侩现实,嘈杂凌乱且粗犷,便不太如过往那样感受亲切。时隔十几年来回想起来,如同王小波老师所感,十一岁的孩子也真是有精神家园的,以前总和我哥在朝天门江边站着,聊天吹地平扫一切牛鬼蛇神。重庆是很吃皮很厉害的一座城市,尽管我无时无刻在想如何逃离它。此外,有兄长真的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虽然我对过往的计划生育政策毫无异议。
二
平日我很难发一条微信朋友圈,或许是故作高深,亦或是真的低调,说白了就是懒,不太爱被别人搭理。这次却脑袋一热便把前面这一大段乱七八糟的东西发了出去,时间正值午后,我本意是想提供一道美味的下午茶或者暖心汤供大家消遣时光,却又怕是端上了中午的残羹冷炙,让人不能下咽,心里惴惴不安。后来转念一下,管他娘的,朋友圈的馊鸡汤这么多,别人都不怕上桌毒死人。我的最差也算是鸡肋吧,而且是无公害的,即使食之无味,却也是弃之可惜,万一还有点营养,满足了大家的精神味蕾,岂不是造福一方。虽然我天性小心谨慎惯了,但这点自信还是要保持的。
三
朋友圈人不算太多,懂我的还是有那么几个,估计是发朋友圈的频率太低,突然一下来这么一大碗,搞得我自己看得都差点咽不下去。幸好,我的汤还不错,虽寡淡却不失香味,倒是得了个老少皆宜的反馈。顺道说一句,我特别欢迎各位为我这碗汤加各种调料,甚至是味精,但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某位同学直接竟然往汤里投下了人参当归:
“如此有情怀,且发展如此现代化的重庆,还是你的家乡,你为什么想要逃离???”
其实我特别讨厌汤里加中药,那味儿简直了,但它又确实让汤汁变得更加浓郁,更补身体,最重要的是补脑。
四
我不得不作出一个令人信服却不那么矫情的回答,这是伤脑筋的。恰逢其时,我大学室友的一条回复恰如其分地打开我的心结:
“对于一个不喜欢混江湖社会的人来说,重庆确实不算是一个好地方。”
这是个比较满意的解释,但是又讲道理,这句话还是有些矛盾点的。谈到江湖,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得去“混”,就可以推断出我们活一天就是在混江湖,换一个地方也是在混江湖,好像跟在不在就重庆没有必要的联系。那我就来认真地翻译下,“江湖”对于重庆的含义是很特别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每次外地吃货朋友问我重庆除了火锅小面,还有啥可推荐的,我一般都说“走撒,整点江湖菜”,但真的又细化到江湖菜具体指哪种,又很少有重庆人能详细说道。反正在我看来,就是那种一个大锅,一大半红汤海椒花椒,一小半是肉都能算是。肉如果是鸡可能就是泉水鸡,梁山鸡,是鸡内脏就是黔江鸡杂;如果是鱼,估计是翠云水煮鱼,是鱼内脏我就确实不晓得了;荤素撒子的都有应该就是毛血旺,这个名单每年还在更新换代,应接不暇(作为一个骨灰级吃货加上曾经的餐饮从业者,我害怕照此再写下去会变成一篇美食评论,就此停住,未来有兴致可以专门弄一篇重庆美食文章解解馋)。总之,江湖菜就是典型重庆江湖的缩影,江湖就是重庆的写实:耿直,火辣,直爽但却并不那么精致。
窗外的山城
五
话说重庆的江湖不是虚的,是真的有大江,虽然没多少湖。重庆作为长江中游大型城市加上与嘉陵江两江交汇,又有独特的山城地形,江湖气息就此显露无疑,有大山伴着大江,重庆江湖也算独一门。作为《南京条约》后第一批开放的内陆商埠,朝天门码头常年累月的繁华造就了早期重庆劳动人民的谋生方式——挑货爬坡上坎收钱。这必然铸就了独特的重庆码头文化,如此豪气,耿直,粗放的性格便早已植入重庆人民的体内数百年,逐步形成了重庆自有一套的江湖气息,并一直延续到现在,贯穿至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体现于生活点滴之中。
六
去年,重庆本土导演张一白老师的一部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火遍全国,电影内容好坏我不予置评,但确实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了这种城,一部分人第一次知晓了重庆。作为在解放碑土生土长二十几年的重庆崽儿竟然也可以惊叹,原来重庆可以这么美如画。至此,网上关于重庆的好评如潮水般涌现,说实话我还挺沾沾自喜的。但是 ,某天闲来无事的我在某论坛看到了的一条关于重庆的评论,而且点赞最多:
“看了电影和图片,重庆真是一座为文艺而生的城市啊”。
这种言论引起了我些许不满,当时就很想跟这位兄弟直面反驳,你娃儿真正了解过重庆吗,其实重庆压根就是一座和文艺不搭噶的地方,虽然不得不说,仅从电影的艺术光感拍摄手法来看,重庆的面子的确有一丝文艺质感,这还得感谢老天爷赏赐的独特地形,然而里子就是一个江湖粗犷之地。这里绝非有贬低的意思,毕竟江湖也是一种气质,属于重庆的独特文化,但它绝不是文艺。尽管在这个“文艺复兴”的年代,有关“文艺”的地儿和店儿在重庆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包括电影中所用过的场地,但是怎么看都是舶来品,却并不能改变这座城市原有的根与魂。当然,重庆人必须得感谢一白导演,重庆今日旅游之盛,他功不可没,毕竟为重庆GDP增长做了不小的贡献。
七
说一句不太讨重庆人喜的话,我是一个很遵循文艺的不地道青年,有关重庆的码头江湖气息我很尊重,从心底却不太能完全接纳。相比之下,本人更喜欢在hops立吞慢慢喝一杯ipa和朋友静静聊谈人生;而同时确实十分地不情愿和一大帮人赤忱相见,褪掉上衣地划四季财,六六六,吹完一瓶又一瓶的老山城,虽然有时候我不得不这么做。我知道有些人觉得我“装洋怪”,但可能这就是与生俱来的,我也没法改变。终于,在这里我可以回答上面这个貌似很棘手的问题,为什么我想逃离重庆,与其说是逃离这座城,还不如说是想去寻识一种更适合自己的文化罢了,我的室友三水同学应该深有同感。
南京1912街上的“路过”的餐吧
八
刚提到与生俱来,的确有好朋友对曾经我说过,你看起来真的不那么重庆。我仔细想了想,可能还真是,我的籍贯南京市,抗日战争时,爷爷是跟着国民政府一起迁都来重庆栖息的,我就算是四分之一的外来人口吧,血液里可能还温存些江浙一带小资产阶级的一点点血液,虽然现在过得是这么的无产阶级还粗糙。又说到“装洋怪”,我大概捋了捋,好像我不是我刻意要装,作为大学英语专业学渣中的“学霸”,有时候不得不“洋”一些才能把本专业学得更人模狗样。
九
有生之年,我去过南京三次,倒不是要寻根问祖,这事可能得要拜托给我哥,毕竟他在南京读大学,最重要的是他是家里的长孙,如此艰巨且又有使命感的工作还是得交给他来完成。每次来到南京的感觉是和重庆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这种差别就如同淮扬菜和江湖菜对你味蕾的不同冲击。实在不好意思又暴露了我的吃货秉性,但不得不承认,食物也是地域文化特点的一种终极体现,这事儿我们得服气。
十
有段时间我一直瞎琢磨,如今的“文艺”到底从何而来,后来在南京仿佛悟出点来。个人观点,仅就表象而言,时下国内大多数所认知的文艺,且不是极致东方的古色古香,也非为现代西方的洋里歪气,而是两者的完美结合,我姑且把它称作“混搭风”,“民国风”。可以试想我们要去的文艺之地,是不是一个个都既喝得了咖啡,也品得了清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里放几张松木老桌。中西文化的融合,还是别有一番意境的。说到底,在我看来,时下的文艺算是中国近代史的产物。百年之前,中华大地满目疮痍,兵荒马乱,前辈们就得想尽办法让祖国强大。从清末“洋务运动”的兴起,“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民国时胡适提出“新文化运动”等等一股脑的想学习西方先进理念,但是老祖宗的传统道德礼仪仁德也不能完全丢失,结果就造成了两者必然的结合。这不仅体现于思想理念上,也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中国的建筑风格,人民的饮食文化等。
十一
南京,作为当时民国的首都,它可能是最能表现出这一变革所带来的文化积淀的地方,加之目前南京的老城区保留得相对比较完整,不信你去南大,鼓楼,总统府,1912走走,在一大片法国梧桐包围下,闻到的满满都是“文艺”的气息。
想到前几个月,一位留着长发,胡子拉碴的典型文艺青年朋友颠颠儿地问我“重庆哪儿最文艺?”我思索半天才挤出四个字“中山四路”,这是曾经陪都的“总统府”一条街,和南京有几分相似。老蒋从南京带来的不仅有法国梧桐,桂园,特园,可能还有所谓的“文艺”。同样的道理之于上海的外滩,旧租界区,厦门鼓浪屿,你要说这些地方都是文艺青年最爱,因为它们形成的历史原因雷同。只是在过去的好几十年我们因为各种原因遗忘了,现在我们国家强盛,人民物资不再那么匮乏,又重新拾掇回来,这应该就是“文艺复兴”吧。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和艺术百年来的变迁,让人们陶醉于过往的繁华,憧憬着未来的变化。
终
脑子又闪回此情此景的所看到窗外的重庆,其实江湖与文艺从来没有孰轻孰重,谁好谁坏之分,它仅仅是代表不同地域的各异文化罢了。有时候,也许拿着生煎小笼包就着江湖菜吃也是件美味的事,但是我更倾淡口不爱重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