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择机避险的四大戒律

2018-10-07  本文已影响82人  陈泡面

在飞机上看到一篇文章,亲手打下来跟战友们分享。

——————————————

文/周倩  周晓恒

如今,要遇见“任何时候买入都是对的,任何时候卖出都是犯蠢”这样类型的股票,已经是不可奢望的事了。对于公众投资来说,是可靠的是合理投资,躲避意外风险。

戒律一、竞争有害健康

高度竞争行行业的公司,最不合适投资。正如彼得林奇说的那样,销售相似商品的公司的股票,应该贴上这样一条标签:“竞争有害健康”。

很多企业热衷于进入最热门的高增长行业,比如前几年很多公司进军房地产行业,投资风能、太阳能、光伏行业,进入手机和网络游戏行业,最近则开始承受冲的后果了。

并不是这些热门行业不好,也不是行业没有高增长,而是这些热门行业引来了过多的竞争者,导致市场严重供过于求而整体难以赚钱。

即使出现革命性的技术创新,竞争性行业的股票也未必具有投资价值。

多数人无法辨别,什么时候的技术创新会帮助你,什么时候的会摧毁你。而巴菲特早就想通了这个问题。

以前巴菲特做过纺织品生意,那是个非常糟糕的无特性商品行业。一天,有个人对巴菲特说:“有人发明了一种新式纺织机,他的效率是旧纺织机的两倍。”

巴菲特说:“天啊,我希望这种新机器没这么厉害——因为如果它确实这么厉害的话,我就要把工厂关掉了。”他并不是开玩笑。

他说:“纺织品的利润率很低,让纺织机开着,主要是为了照顾那些年纪大的工人。但我们不会再投入巨额的资金给一家糟糕的企业了。

他知道,更好的机器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但最终受益的,是那些购买纺织品的人。厂家什么好处也得不到。

这个道理很浅显一一有些新发明虽然很棒,但只会让厂家花冤枉钱(更新设备),企业就算采用了提高效率的新技术,也改变不了江河日下的命运,因为钱不会到他们手里。并且,随着竞争的加剧,改善生产带来的所有好处都流向消费者了。

技术进步带来的高效率,对于高度竞争性的微利行业,往往不是好事。对于垄断行业,则是大大的福音。如果你拥有某个美国城市里唯一的报纸企业,有人发明了更为有效的排版技术,然后你甩掉旧的技术,购进了先进的设备,那么你的钱不会白花,节约下来的成本还是会回到你手上。

在高度竞争性行业中胜出,当然很风光,但最佳策略是尽量避开直接竞争。在与多个强悍对手的竞争中赢得“惨胜”,是不值得的。在生意场上,你可能因为赢得一个项目而大伤元气,也可能因为输掉一个项目而躲过一颗子弹。所以,还是避开竞争为好。

戒律二、带工厂的股票不要买

国内有位明星基金经理说:“永远不要买带工厂的股票。

在那些职业投资人看来,工厂本身就意味看麻烦:租金涨了,物料原材料涨了,人工费涨了,税收涨不完,每天都有新的竞争者进来,同行都在拼价格,产品价格一直往下掉;工厂的运营仍需大量且持续的资本支出,还要不断搞研发,否则你就落后了……总之,成本控制很难,回款很难,质量控制也令人头疼……

巴菲特研判一家公司时,非常重视观察三个问题: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如何?公司新增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回报如何?公司扩大业务规模必须依靠大量添置固定资产吗?

很多上市公司通过大量投资固定资产增加盈利,资产越来越“重”——员工人数增加、厂房面积扩大、大规模生产线不断“上马”……这已不符合当今商业的“审美标准”。

香港市场对有稳定现金流的企业,比如消费类企业,通常会给出15-30倍的市盈率,但对制造企业的估值通常很低,一般是5-10倍。

一条被企业界视为最有价值的经营理念是:控制成本不是最重要的,“控制固定成本”才是最重要的,甚至为了降低固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管理者可以容忍企业总成本的增加。

如果上市公司的成本构成是低固定成本+高变动成本,企业系统性抗击重大风险的能力会大大提高。而再好的上市公司,也会被“重资产”拖累。

戒律三、回避“重资产”公司

轻资产和速度经济,是当今上市公司的“审美标准”,基金经理在选股时普遍“拈轻怕重”。

“轻资产”和“轻公司”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首先是零存货。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时代推动的第一个改变就是“零存货”,即货物从工厂到零售点中间毋须货仓储存,这样可节省不少开支。那些无法做到“零存货”的企业渐遭市场淘汰。随之而来是“零生产”。美国企业将制造业外迁到其他国家,自己只负责设计和市场推广等业务。除了无法外迁的高新科技外,其他生产工序一律外迁,总部只专注核心业务。通过外迁转移“重量”、节省开支产品价值基本上与产品的“重量”成反比关系。

然后是“零国界”。随着各国大幅降低关税,产品畅销世界各地,资金自由地在各国流通,成功的企业生意会越做越大最后是零利率。21世纪的前十年,欧洲、美国和日本逐渐进入“零利率”时代,即资金接近零成本,大企业利用廉价资金去扩大市场占有率,各行各业进入“零利润”时代——小本经营者被大企业“吃掉”,比如超市取代杂货店、快餐集团替代小食店、连锁经营替代小店等。

“轻资产”似乎成了企业界的大趋势。投资者做长线投资,往往倾向于“轻资产”公司,而把“重资产”公司排除在视野之外,这种观点最初源于巴菲特。巴菲特在投资“轻资产”公司上有诸多斩获,但是投资重资产公司却没有很好的收益。

戒律四、回避“高负债”公司

美国有家上市公司想到中国拓展业务,项目找好了,开始做预算。美方负责人向他一个做财务总监的中国朋友征求意见,得到的答复是:做预算时,砍掉50%的预计销售收入,将成本估值增加1倍,回款时间比预计时间延长4倍,如果这时的财务预算报表还是不错,就可以向这个项目投钱了。

上市公司的保守戒律,除了影响“收入确认”,在负债管控”方面也是极其重要的。

在企业家的传统观念里,“负债比较便宜,股本太贵。”“要把生意做大,就必须提高杠杆率。”“负债经营,就是用别人的钱替自己赚钱。”这些理论比比皆是。

正常情况下,以上理论都是对的。正常情况指的是,借款成本即利息率低于企业经营获得的利润率时,用别人的钱来赚钱,这种情况叫“财务杠杆”。

通过负债经营,把企业规模做大,大规模批量生产可以摊薄一些固定成本,这种方式叫“经营杠杆”。因为有这种规模效益,企业才会寻求有竞争力的规模。

所有聪明的企业,都在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杠杆作用。可是,财务杠杆越高越好吗?负债会减少企业的很多自由,银行会给贷款企业设置诸多条款限制,怕企业乱花钱,在借款和发债时还有各种费用,融来的钱也不见得马上能用上,有时还得为闲置资金支付利息。

要是遇上金融危机,过高的债务杠杆总能摧毁一些看上去不错的公司。

即使在正常时期,企业在筹新钱还旧债的同时,实际的贷款成本或发债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往往会超过10%甚至15%,而企业的净利润率又没这么高,这样企业也是在往死路上走。部分上市企业,如一些经营基础设施(港口、机场、公路、隧道)的上市公司,会考虑增发股票“圈钱”,有意识地降低负债率,这么做,起码说明企业已经意识到了高负债率带来的潜在危险。

(本文摘编自《投资的逻辑:中国式股市投资心理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