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

老子的老子

2018-05-20  本文已影响0人  鷦鷯

探求中国传统文化,绕不开儒释道这三家。中国古代文史哲总是粘在一起,好的文学要有哲思,要有意境,或者厚重的历史质感,所谓“赋到沧桑句便工。”好的史书自然带有作者对人间,世事的思考,比如太史公曰,比如微言大义。同时,要有简约而文雅的笔法,如那“无韵之离骚”。同样,好的想法,要有历史的沉淀,疏通知远而后有所得;要有优美的文学意境,汪洋徜徉,堂皇迷离。佛家形容《楞严经》的美,说:“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这是文笔美到令人心醉了,让人流连忘返,看不下别的。

三家里,不深入研究,走进去看,仅站在门槛外打量。儒家太古板,佛家太空虚,只有道家是合心意的。既可出世,又可入世,简略起来,一言半句便通玄;繁复起来,宗罗百代,广博精微,天文地理医药武功,什么都有,前人什么都敢往里装。既有个人修身养性的方法,又有外出应世的哲理,还有对天地自然的体悟,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合心意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我是从道家入门的。

道家又叫黄老,黄帝的著作太过久远,难以考证,暂且不论。后代加以引申发挥的丹经道书,阴谋权术,难免偏颇,也且不论。想要研究道家学术,黄老中的老氏,老子的学说,是绝对不能绕过去的。我有一个醉心丹经道书的朋友,对于道家的宗主,老庄的著作却没有下过功夫研究。所以尽管醉心于此,但他对丹道的研究水平……

《老子》又名为《道德经》,同样,还有《庄子》叫《南华经》,《列子》叫《冲虚经》,是后人给前人的赞誉。

《道德经》里有这么一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通智。唐朝的白居易就开了老子一个玩笑,说:“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老君自著五千文的传说,说是老头子西出函谷关的时候,被关令尹喜给拦着了,才留下了这部“一语中具三玄门,一玄门中具三要义”的著作。

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节……是后人的分类。一个人,不会只思考文学,只思考历史,或者只思考自然科学。人是全面的,既是父亲,又是儿子,还是表哥,二伯。

《道德经》这本著作,既有个人的道德要求,身心的保养方法,又有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对国家政治的建议。加上年代久远,文词古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强行将其分为这个家,那个家,或者仅摘取其中一部分加以理解,实在太对不起老君自著五千文的苦心。

如《道德经》的第一章,提出的是关于世间万物的来源,道的概念,以及万物有无的演变过程的设想。

第二章,则是有无相生后,阴阳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的哲学。同时说了圣人的德行与境界。

第三章,暗暗引申了第二章的对立统一之意。因为有美便有丑,有善便有不善,所以要打破善恶的概念,将其变为常态,提出了无知、无欲的政治设想。当然,也有人从虚心实腹中,读出了养生方法。

第四章,又回到对道体,形而上部分的讨论。

第五章,从天地,到人事,再到身心修养的境界。由外接引内,真乃一部好文章。

第六章,承接第五章,继续探讨生命的根源,谷神、玄牝与天地根的问题。

第七章,话锋一转,由天地而到个人立身,论述了道家以无私而成就自私的德行修养。

……

宋儒与孔孟相隔千年,凭空得了个孔孟心传,承接上儒家道统。后人与老子相隔千年,我解读,你解读,终究是别人的老子,不是老子自己的老子。高呼自己是正统的,难免如宋儒一般,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古今虽有差别,但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人,也还是那个要吃喝拉撒的人。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真能有所得,能游刃有余地处置人与天地万物,那无所谓是谁家的老子。或许,这也是老子自著五千文的本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