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古代文化

《制造路易十四》读书报告

2017-08-01  本文已影响377人  今夜阅色真美

作为法国历史上的国王之一,路易十四在后人的眼中受到的评价并不算低,号称“太阳王”的他被当成法国历史上的伟大君主,至少,在主流历史评价中是这样的。他修建凡尔赛宫,支持文学艺术的发展,为文人们提供资助。同样,他也对外征战,扩展统治,可以说这是只有在遇到盛世明君才会出现的情景,单从这些方面来看,他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封建王朝的君主,因此,得到那样高度的评价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前提是,这一切得是真的。当后人对路易十四的丰功伟绩开始怀疑的时候,再看他的所作所为以及对他的评价就像一个莫大的笑话。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怀疑并不代表否定,更不能就因此说明历史的虚假,它所提供的只是看待问题的另一种可能。

作为著名的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这本《制造路易十四》确实对路易十四的历史功绩提出了质疑。与德里达相反,彼得·伯克认为“存在一种未见诸文字的史实”,因此,他希望通过一些很明显但却又没有实在记录的东西或者现象来对路易十四进行研究。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既不对其进行批判,也不进行褒扬。不是为了拆毁他的形象,而是要研究其产生的过程。但是即便如此,依然可以看出作者对路易十四的历史功绩是持否定态度的。

关于路易十四,有人对其持肯定评价,也有人对其持否定评价,依据无非是通过不同的历史事件来进行判断。而彼得·伯克则通过《制造路易十四》从路易十四自身或者说他所在的阶层对路易十四的形象进行一种全新的认识。以“制造路易十四”为书名说明在作者看来对路易十四的形象塑造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通过这种有意识的形象塑造来达到某种目的,但是这种目的到底是什么作者却没有给出明确肯定的答案。

对路易十四正面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传媒来实现的,这里的传媒特指官方的传媒。形式有诗歌、绘画、建筑等等,风格高雅夸张,展现的都是国王英勇精明的一面,但是这仅仅只是官方媒介的宣传,所有文艺作品的作者几乎都是以国王的名义进行资助的,他们的创作实际上已不仅仅只是创作了,而是一种职业化的工作,通过颂扬国王的丰功伟绩来获取报酬和赏识。而这种宣传工作也因体系化的运作而变得愈发完善,有专门的大臣来负责此事。因此,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官僚大臣们对国王的刻意赞扬,更像是溜须拍马的行为。但是作者认为,这些赞美并非全是奉承,同样也是表达希望,那些负责国王正面形象宣传的人,他们所描绘的路易十四其实就是他们心目中想要的国王,他们希望他们的国王是伟大的,他们也发自内心地认为他们的国王是伟大的。这样的说法也并非没有道理,但是却无法解释那些原本为负责塑造国王正面形象的人转而对国王的形象进行诋毁。

有正面的赞美,同样也就有反面的批评,因此,国王的赞誉是否可信也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作者在书中说,在他看来路易十四是一个称职的国王,但他的研究同样也显示路易十四的荣誉与他的实际能力不符。值得注意的是,对国王的赞美多来源于统治阶级的内部,是有组织的活动,而对国王形象的批判则多源于外部。在这些批判者看来,路易十四并非如其官方宣传的那般,相反,官方形象越是正面,越体现了路易十四的虚伪。作者同样也认为那些用于体现路易十四精明能干是一个难得的好国王的事件多数具有夸张的成分在其中。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对于路易十四反面形象的刻画出现于其统治后期,原因主要是经济和政治上的。在路易十四统治后期,国家的经济实力大不如前,无法像从前那样资助大量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为其形象宣传进行创作,并且其本人也没有什么可供特别刻画的资本了。此外,其国外的政敌也开始对其进行大量攻击,因此,也就产生了这种官方形象与非官方形象的对立。但是,即使存在一些反面的诋毁,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制造”路易十四的影响和价值,当下我们对他的评价很难说就不是这一长期行动产生的结果。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路易十四形象的描绘也在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路易十四的地位与权力也在发生变化。很难确定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是也不能否定形象塑造的强度对国王权力大小的影响。在路易十四早年时期,他代表着国家的一切,国家的一切也能代表他,因此也就有“国王即国家”的说法。在当时人们看来,国王代表着上帝,具有一种神秘力量——“国王的触摸”——可以治疗皮肤病。在路易十四早年的时候,实施触摸礼时说的是“国王摸摸你,上帝治好你”,而在路易十四统治后期,说的话却有了微妙却显著的变化——“国王摸摸你,愿上帝治好你”。只多了一个字,却能明显感觉到那种权力淡化的意味。

关于“制造”路易十四形象的目的,作者已经对大臣们溜须拍马这一说法进行了否定。此外,作者通过研究还发现,官方发行的刊物和印章价格昂贵,数量有限,并且大量采用外文印刷以便输出国外,因此,可以看出官方媒介对路易十四形象塑造所针对的群体并非法国的全部民众,反而是外国读者和城市贵族。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可以看出路易十四夸张的形象塑造宣传工作并非是要进行愚民活动,至少主要目的不是这样。作者给出的“制造”路易十四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第一点就是前面所说的,对路易十四形象的正面塑造是大臣们在表达一种希望,他们希望他们的国王如他们所描绘的那般英明勇武。

其次,作者通过国王的《回忆录》判断官方媒介对路易十四的形象塑造是为了给后人看的,通过这一系列的歌颂使后人觉得路易十四是一个伟大的君主,这看上去像一个偌大的政治阴谋,但也的确合乎常理。

第三就是路易十四本人具有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君主以及他岳父那样的人的渴望,所以,即使关于他形象塑造的所有的活动都是由其得力的大臣主持完成的,那也是获得他本人授意的。

需要说明的是塑造路易十四形象的原因除了以上三个还有一个最为直接的也是作者所不赞同的原因——出于当时的政治需求。由于在作者看来国王形象的塑造所针对的主流群体并非法国的普通民众,并且其当时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并不明显,所以,塑造路易十四形象的目的并非是用于满足当时的政治需求,而是像前面第二点所讲的那样——给后人制造一种假象。但是作为一位国王,路易十四通过其大臣为其作正面形象的宣传如果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当时的政治需要是很难说得过去的。很小就成为国王的路易十四他是需要获得认可的,他需要通过一些手段证明他的实力,而不仅仅只是给后人制造一个历史的假象。

对于一位统治者来说,在历史上留名并不会比获得当时人认可要来得重要。作者说,他用“制造”这个词来给书命名,是希望表达一种发展的概念,同时也要说明媒体对世界影响的重要性、树立伟人的重要性以及“使用象征手法树立权威的重要性”。然而,与其这么复杂,倒不如说这是传播学和公关学在政治统治中的运用。毕竟,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不管是民主还是专制,对于一位统治者或者国家领导人来说,他都有塑造良好形象的义务和需求,他同样也可以借由其手中的权力来为其形象塑造服务。

通过阅读整本书,从作者的叙述来看,“制造”路易十四的原因或许有多种,但是最根本的依然是满足统治的政治需求,因此,这一官方的形象塑造的本质更像是出于政治需求的自我欺骗。作者通过对这一过程的研究和解读希望对路易十四以及关于他的形象塑造能有一个合理的认识。但是不得不说,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本质追求,希望探求的事情最真的一面而使得其研究最终变得去本质化。

刻意地从文化层面来解读而忽略其政治特点无疑是本书的最大遗憾。但是通过“存在一种未见诸于文字的史实”来对路易十四的形象进行解读同样也是本书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而在历史研究与认识历史过程中,也不仅仅只是路易十四存在“特定的故事由特定的个人和时间编织而成”。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