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打卡328
读书打卡第328天(202101216)
(第37本刘建平《学校课程再造》)
读第80页——120页,
读有所得:
1.课程设置往往关注三点,即学科体系、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传统课程设置重在考量学科体系,对学生发展则关注的不够,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抽象思维比较强的学科或者学科中的一部分内容向高年级移位,把形象思维比较强的向低年级移位。
2.小学教育需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少数“精英”的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关注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使所有学生“模式化”发展;注重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关注某一阶段的发展,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仅仅关注个人的发展。
3.目前的教育,过于专业化,过于规范化,过于系统化。我们要把握教育与生活、教育与天性的互动关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栖息地”——课程,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教学,从知识课堂到情知互动;德育,从政治说教到生活育德。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学校文化、办学特色、课程改革是主旋律下的三大课题,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每一校长都必须思考:“三大课题”的根基在哪里?完成“三大课题”的主渠道在哪里?切入点在哪里?
5.存不存在一种观点:哪里才是课程生长的地方?学校。存不存在一种理想:让课程更适应学生的发展,让教学更焕发教师的个性?当然。课程整合及课程校本化,是必要、必然的选择。问题在于怎样做到有效性,甚至适切性?
6.新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有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