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日更

古诗和俗语中的物态变化

2019-11-03  本文已影响0人  古典雨竹

物态变化

1.霜前冷,雪后寒/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不冷化雪冷(凝华、凝固、升华、熔化)

物理原理:霜是地表上的水蒸气在较低温度下放热凝华形成的,故形成霜前的温度一定较低。又因为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结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但化雪主要熔化和少量的升华过程,都需吸热。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所以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

2.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凝华、液化)

物理原理:这三句是诗分别出自: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经蒹葭》,曹丕的《燕歌行》。霜是由地表上的水蒸气 在较低温度下放热凝华形成的,落在草、树枝等近地表的位置。在晚上,低空中的水蒸气遇冷降温液化成小水珠,停留在空中就形成了雾,弥漫在空中的。地面上草、木、石块等固体由于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下降速度快于空气温度的下降。当草、木、石块等降到某一温度而使附近的空气达到露点时,则有水珠凝结在这些物体上液化形成露。

所以诗文中的“霜满天”个人认为是指雾弥漫在空中。后两句中均提到“露为霜”,由以上分析可知霜为水蒸气凝华所得,而非露凝固所得。显然这三句均为夸张,违背了物态变化的规律。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凝固、熔化)

物理原理:此句出自《荀子·劝学》。蕴含的物理知识:水在 0℃以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可结成厚厚的冰,而冰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所以用手摸着感觉比水凉许多。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凝固)

物理原理:由水结冰的原理可知,水的温度在 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当整个水温都降到 4℃时,水的对流停止。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 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 4℃,上层水温降到 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辐射,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的寒冷时间。

5.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凝固、凝华)

物理原理:前句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显示了冰雪的震慑之美。后者为李白《行路难》,展示了冰封江河,大雪封山给行路带来的艰难。冰雪均为水的物态变化,冰为水温降低到 0℃以下凝固结成冰,而雪则为高空中的水蒸气在温度低于 0℃便直接凝华成小冰晶,落到地面上便是美丽的雪花。

6.小麦冬盖一床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瑞雪兆丰年 (熔化)

物理原理:落在地上的雪有许多松散的空隙,里面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它能较好地防止地里热量的散失,保护农作物,在寒冷的冬季不被冻坏。同时雪融化成水渗入麦田,对麦苗来年的生长极为有利;雪花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会凝聚许多含有微量元素或有机物的灰尘,对小麦还具有一定的肥效。

7.抱雪向火 (熔化)

物理原理:向火的目的是为了取暖,吸收热量。而抱着雪向火,雪不仅会从火源处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中吸收热量。这样人体不仅不能吸收热量,反而要放出热量。事以愿违,南辕北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