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块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坐一宿;初一早上遥街走。
这首童谣字字在心,背得滚瓜烂熟,每当临近春节,它就会偷偷的跑到脑海里。
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现在这年真没意思,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在吐槽年越过越没有感觉。
难道年味真的在时光流淌中被丢失和稀释了么?
不。
年味其实一直没有变,变的是我们。
为什么感觉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因为你并没有认真的来过这个年。
年味不是自己冒出来的,而是需要你花心思来营造的,而不是什么都要花钱解决,只要你心思花到了,年的味道依然还在。
小时候每当进了腊月就开始数着手指头盼过年,其实那时候盼的也就是爸妈给准备的一身新衣服,长辈们给的几元压岁钱,还有平时吃不到的好吃的。
相比小时候,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起来,很多想吃的东西平时也可以买来吃,不用盼着过年才能改一回馋嘴,所以也会有种年味淡了的感觉。
相比起城市,农村老家的年味还是很浓的,过了腊八,爸妈就开始置办年货,干果糖国,年猪年鸡,有象征意义的猪蹄粽子等等,几乎每天都要出去赶年货大集。
到了年货大集,最能感觉到年味,啤酒饮料堆成小山一样叫卖,灌香肠的都是现场加工,支着一口大锅,下面烧着木头,锅里呼呼冒着热气,老远就闻到那股子肉香味儿。
卖水果的三轮车更是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抢购在这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很怕自己手里的钱花不出去。
一群大爷则围着卖对联的讨论着上联下联,性质来了,还要现场对上几幅。
总之,集市上就是人满为患,在这里就没有愁卖不出去东西的,只怕是你有钱也买不到。
买的,卖的,大都是乡里乡亲的,买不买的没关系,先拜个早年,说上几句吉祥话,片片喜气洋洋。
直到大年三十这天,过年准备才结束,家家也正式开始过年,这一天年货大集也散了,也没有人出去串门子,尤其是女人,更不能去外姓的人家。
三十早上要吃鱼,代表年年有余,早上天还没亮,爸爸妈妈就在外屋开始忙活起来,吃过了饭便要开始贴春联,贴上了春联,就算年的开始,看着大红对联,心情也是说不出的美。
贴过了春联爸爸妈妈又开始准备午饭,就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辞旧迎新,孩子们则早早的把鞭炮搬出来。
一直到现在,老家里还是这样过年。
你还在抱怨年味淡了么?
如果有时间的话,赶紧趁着年前多布置布置,亲手准备年夜饭,亲手贴上对联,给家中增添几分年味。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2019,过个开心的年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