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一书的翻译
好像畅销通俗读物的翻译难入大家法眼,也鲜有人去注意其翻译质量。的确,这类读物一般也就各领风骚三五天,三五天后也就Gone with the wind了,谁还会记得它的文笔如何——我也一直这样想当然,而且大部分情况确实如此。但是有一本书的出现,打破了我的这一观念,这本书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https://img.haomeiwen.com/i8184207/a83ab36a6cd92e4e.jpg)
有段时间我就在做推销,看到这本书也就下意识地拿起翻翻,这一看吓了我一跳:竟然是由经济学家茅于轼推荐作序的!茅老是谁?那是写《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的,当年我拜读这部《前景》时,真的是振聋发聩,醍醐灌顶,后来就将茅毛引为人生导师。他,怎么会给一个讲推销的书写序呢?
细读之后才发现,这本书技巧性的东西很少——或者说几乎没谈什么推销技巧——反倒是人性的东西讲得很多,是催人奋进的励志读物,最适合落魄之后的人来读。后来进一步了解到,是陈大鹏先生读到这本书的台湾版后,在茅老帮助下获得版权,促成出版的。茅老在序言中以其经济学家的独特视角,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做到了敬业和守信,他必定能成为最伟大的推销员”,因为“什么最稀缺,什么最值钱,这是一条颠破不灭的真理 ”。
讲了这么多,我要说重点了:这本书的译文相当精彩。其文字流畅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一如原创,简直没有半点翻译的痕迹。这本书推出二十多年了,出版社从海天转到了世界知识,译文几乎一字不易,印了无数次,简直是个奇迹。令人费解的是,该书对译者安辽的情况却一直只字不提,网上也没有他的任何信息。
这个少见的姓氏,加上不像人名的“安辽”,让人觉得是个笔名,甚至就是个符号,预示着这个译本是个绝唱,后人难以逾越。我一直很奇怪,这么优秀的翻译怎么一点译者的资料都查不到呢?怎么就没人来讨论呢?从版权引进过程看,译者可能是台湾人,但没有半点湾湾腔;从译者后记来看,好像是集体合译,但文风难得如此浑然天成;如果是海外华人,这文笔也太大陆化了。不管怎么样,这么优秀的翻译不会只出这么一部译作吧——而且是个“不务正业”的译作。
![](https://img.haomeiwen.com/i8184207/fb30fd8e3ba97bf0.jpg)
后来出版社趁势出了个李玉霞博士翻译的中英对照本,译了全书第一部分《羊皮卷的故事》,另有《羊皮卷的实践》和《羊皮卷的启示》出缺。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从信、达、雅三个方面来看,博士译本在“信”的方面无疑胜出,中规中矩,仿佛照着字典来翻,不敢越雷池半步,但达、雅就相去太远了,根本不适合朗读。如果不是冲着“中英文对照”这个卖点,估计一本也卖不动。
其实也不难理解,两个译本的出发点不同,面向的读者群不同:安辽译本面向的是营销人员和一般社会青年人,他们要拿这本书来实践,要天天朗读,要是文笔生硬读者不会买账;博士译本主要是向学生提供一个外语参考读物,总不能“乱”译一通吧。
下面,我们来举几个例子,欣赏一下两种译文的优劣。
1:Hafid lingered before the bronze mirror and studied his reflected image in the polished metal.(全书第一句)
安译:海菲在铜镜前徘徊,打量着自己。
李译:海菲在铜镜前徘徊,审视着自己映在磨得锃亮的铜镜里的身影。
分析:这是个很简单的句子。我有时会好奇,为什么安译会把后半部全部略去,而李译硬是逐字逐字翻译出来?到底哪种处理更恰当?从求真的角度看,无疑李译是对的,完整地再现了原文的所有信息。还有就是单词“study”的翻译,无疑“打量”比“审视”更准确。因为我们照镜子主要还是仿佛观察外貌衣着,要用眼睛看。而“审视”侧重于分析、思考,甚至可以闭起眼来琢磨——可这样一来还用得着强调在镜子前徘徊吗?
我们紧扣下文,“Only the eyes have retained the youth,”he murmured as …海菲只发一句感叹:只有眼睛还和年轻时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海菲确实在观察自己和年轻时的外貌变化,而不是在“审视”镜子里那个“身影”。那么用“打量着自己”足矣。
2:Today I begin a new life.Today I shed my old skin, which has too long suffered the bruises of failure and the wounds of mediocrity.(羊皮卷之一的开头)
安译:今天,我开始新的生活。今天,我爬出满是失败创伤的老茧。
李译:今天,我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今天,我要褪去自己的旧皮,布满了长久以来失败的伤痕和碌碌无为的创伤的旧皮。
分析:安译大胆用“老茧”翻译old skin,用蚕蛹比喻被失败创伤所缚,严严实实暗无天日,非常准确表达了失败者孤独无助的心态。那么,顺理成章,运用比拟手法,用蚕“爬出”这一动作,传神地表达了向往新生的毅然决心和走向新生的艰难过程,也预示着爬出之后那种长舒一口气的豁然开朗。这里有个问题:把后面那一大截定语从句简化成“失败创伤”是否得当?我们接着反过来看看李译。
首先,前一句里“一种”纯属多余,这里不作分析。其次,后一句貌似完整地译出了每个单词,其实翻译成中文恰恰犯了省略不当的毛病。定语后置在英文里自然而又常见,但在中文里这种句子很别扭,有时干脆就是病句。要这样翻的话可以这样处理:“我要褪去自己的旧皮,[褪去那]布满了……的旧皮”。“褪去那”这三个字这里不能省。但再进一步分析发现,这样处理还是有问题。后面的结构其实是“褪去布满了……伤痕和……创伤的旧皮”,太啰嗦了。如果后面省略成“布满了长久以来失败和碌碌无为的创伤的旧皮”,显得好拗口,不如换一种做法:“我要褪去自己的旧皮,[那旧皮]布满了长久以来失败的伤痕和碌碌无为的创伤”。“那旧皮”这三个字这里还是不能省。原文确实用了不同的单词,精准地表述不同的“伤”,但转译成中文后还这样亦步亦趋地“直译”,就是作茧自缚。
分析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不得不佩服安译处理得干脆利落。
3:If I feel depressed I will sing.If I feel sad I will laugh.If I feel ill I will double my labor.If I feel fear I will plunge ahead.If I feel inferior I will wear new garments.If I feel uncertain I will raise my voice.If I feel poverty I will think of wealth to come.If I feel incompetent I will remember past success.If I feel insignificant I will remember my goals.(羊皮卷之六)
安译:沮丧时,我引吭高歌。悲伤时,我开怀大笑。病痛时,我加倍工作。恐惧时,我勇往直前。自卑时,我换上新装。不安时,我提高嗓音。穷困潦倒时,我想象未来的富有。力不从心时,我回想过去的成功。自轻自贱时,我想想自己的目标。
李译:如果觉得沮丧,我会引吭高歌。如果觉得悲伤,我会开怀大笑。如果觉得不适,我会加倍工作。如果觉得畏惧,我会勇往直前。如果觉得自卑,我会换上新装。如果觉得不安,我会提高嗓音。如果觉得贫穷,我会想象未来的财富。如果觉得无能,我回想过去的成功。如果觉得渺小,我会牢记自己的目标。
分析:这一段没有大的问题,只是对原文“If I feel …I will ……”这种句式的处理,安译用“……时,我……”,李译严格用“如果觉得……,我会……”。哪种更好?只要我们朗读一下,不难体会到:前者句式显得干练有力气势足,后者相对来说适合舒缓抒情的句子。我在默读这段时,会明显加快速度,感觉合着战鼓准备开战。而且后面几句译者又改为四个字,语气稍有变化。这种大量排比句式,不断重复“如果觉得……,我会……”,我会崩溃:这是在批改初中生的作业吗?
4:Today I will multiply my value a hundredfold.A mulberry leaf touched with the genius of man becomes silk.A field of clay touched with the genius of man becomes a castle.A Cyprus tree touched with the genius of man becomes a shrine.A cut of sheep's hair touched with the genius of man becomes raiment for a king.(羊皮卷之八)
安译:今天我要加倍重视自己的价值。桑叶在天才的手中变成了丝绸。粘土在天才的手中变成了堡垒。柏树在天才的手中变成了殿堂。羊毛在天才的手中变成了袈裟。
李译:今天,我要把自身的价值提升一百倍。桑叶借助人类的天才变成丝绸。黏土借助人类的天才变成堡垒。柏树借助人类的天才变成神龛。羊毛借助人类的天才变成了皇袍。
分析:这段话前段主要还是是直译和意译的区别,李译紧贴原文量化成“提升一百倍”,让人想起想起“白发三千丈”之类的诗句该怎么翻,个人觉得安译处理方式可取。至于后段,李译用“借助人类的天才”而安译用“天才的手中”。应该说李译符合原文,是借助“普通人的才智”,安译对此有些改变,直接借助“天才”,问题是安译更符合中文的习惯用法,也比较符合这篇羊皮卷读者的预期:如果仅仅是利用自己的才智,动动脑子即可,如果把自己当作天才,那才叫“加倍重视自己的价值 ”。
![](https://img.haomeiwen.com/i8184207/3409ae8b6000bab1.jpg)
小结: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能得出比较明显的结论:李译以直译为主,比较拘泥于原文的遣词造句,便于初学者参照;安译以意译为主,发挥比较自由,但完全考虑受众口味和中文用词习惯,“化”得比较自然,适合不严于紧抠原文的大众朗读。
可以看出,为了翻译此书,译者安辽付出 大量的心血,说不定译者也有过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已经把原著融入自身血液,才会有切肤的体验,才会有这部神来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