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是废柴”到“我要做人才” ——送给睡觉学生的21天修炼计划
一、事例描述
新学期才开始,就有科任老师反映上课睡觉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私下聊天我发现,不少学生把学校当“度假村”,自诩是块废柴,认为职校生不必对自己要求过高,只要平平安安混到毕业就好。部分同学周末去网红店打工赚到了一些钱,更觉得即使不读书也能养活自己。渐渐地,宿舍间开始刮起熬夜玩游戏、看剧之风。昼夜颠倒、课堂补觉的习惯便这么形成了。
我该怎么办呢?晚上熄灯后禁止玩手机吗?这种头痛医头的方法也许有用,但治标不治本。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先找到问题的根源:
1. 思维模式固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固定型和成长型。通过观察我发现,固定思维模式对我们的学生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努力存在误解,觉得与其努力后失败还不如压根不努力,从而获得“你很聪明,但就是不努力”的优越感。二是认为我不是这块料,我没有天赋,所以努力也不会有用,干脆自暴自弃。
2. 学习动力不足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我们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多都来自外部父母和老师的压力。当进入职校开始住宿没有升学压力后,他们便开始放飞自我了。对专业课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因而学习动力不足、自我约束力差。
3,专业和职业脱节
学生对兼职赚钱有兴趣,但所从事的多为简单、知识含量较低的工种,比如发传单、排队托、麦当劳小时工等。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无用武之地,学过了很快就忘记了,难以形成长时记忆。专业和职业脱节,学生学习兴趣自然不高。
二、方法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决定从扭转思维模式入手,帮助他们建立成长与天赋无关,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制定21天修炼计划,建立成长路径,由“我不行”到“我能行”;强化自我胜任感,并及时监督反馈,由“我是废柴”到“我要做人才”。
为了实现上面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
1. 模拟招聘分组,制造心理冲突
活动开始,我要求学生在手心上写下任意数字,并在数字的前后各写一个加号。完成后,我们选出四名同学做组长,并公布游戏规则:组长可以随意挑选9名组员,并在规定时间内,将所有组员手上的数字相加,最后数字之和最大的小组获胜。
游戏过程中,高分段的同学都能很快找到组织。而被剩下了的,则是那些因为数字太小不愿继续游戏的人。
“你们有什么感觉?”我问学生。
“这不公平。”
“早知道会这样要把数字写得更大一点。”
“被人明码标价似的挑来挑去,好屈辱……”
学生们的抱怨反应出他们的心态:追求公平、厌恶失败、渴望成功后的优越感。
针对这种心态,我放出招聘会上人山人海的照片,告诉他们,类似的场景其实每天都在上演。应聘者手中握着的简历就像他们手心的数字,决定了每一个人未来的去向。面试官要最短的时间内对一个人的去留做出决定,他们手中的这份被数字化了的简历至关重要。
2. 揭秘网红店,提升职业认同感
要证明上面的论点,我把话题抛给了那些自认为不用读书也能养活自己同学。为了避免指责所带来的抵触情绪,我首先肯定了他们愿意为家人分担经济负担的精神。然后打开几家生意火爆的网红店照片,问他们:“假如你们是网红店老板,你需要的是假装排队买奶茶的托儿,还是给他出策划案帮他在抖音上火起来的那个人?”
此时,学生大多都能给出中肯的回答:
“当然是后面的那个人。”
“当托儿,初中生都可以。”
“这便是人和人才的区别。”我继续追问:“你们希望自己是人还是人才呢?”
学生们表示希望自己能成为人才,但是,习惯了自我定位为废柴的他们,对于人才的标准是什么,怎么样才能成为人才却很迷茫。
结合专业,我引导他们开展头脑风暴,要想打造一家网红店,需要哪些技能?”
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答出了网络营销、消费者心理学、商品文案、新媒体营销、视觉营销等众多他们在课堂上学过的术语。
通过课外调查“揭秘身边的网红店”,学生发现,原来自己的专业课不仅有用,还可以做很多时髦又好玩的事情,职业认同感也在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得到提升
3.21天修炼计划,获取自我胜任感
我们以“什么样的工作更能体现职业价值”为主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去中华英才、前程无忧等招聘门户网站,寻找他们希望自己将来能够胜任的工作,并一一列出这些工作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 对比后找出自己距离理想工作的差距,并针对差距,利用目标倒推法,制定个人行动计划。
为了实现计划,我将“刻意练习”的理念引入进来,教会学生通过刻意练习的方法收获学习成果。我们将个人学习计划进行分解,倒推出目前最需要完成的工作项目,教师陪学生一起,打造21天修炼计划,尝试在21天内养成一个好习惯、掌握一项新技能,通过打卡分享的方式进行反馈和监督,丈量自己每天的努力和目标之间的距离。
我参与的是简书的日更挑战,目的是提升自己的教育写作技能,而我的学生,则给自己立下了“考过PS证书”、“运营一个百人微信群”、“公众号涨粉100人”、“淘宝店上架21件商品”这样的小目标,以小目标的实现获取自我胜任感,带动人生向职业大目标迈进。
4.活动总结,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经过21天的修炼,我们虽然没有做到脱胎换骨,但对于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自己也有了更客观的评价。学生们敢于去挑战更有价值的兼职活动。有人在亲戚的天猫店做美工,赚钱的同时提升了专业技能;有人开起了淘宝小店,将父母实体店搬到了网上;有人坚持写微信公众号,积累了第一批粉丝……
我问学生:“如果允许你们可以在手中继续加数字,你们会加多少?”
“有多少就加多少!”
“加……无穷大!”
我笑了:“大家看,哪有什么命运,命运在哪里?”
他们看着自己手心的数字,认真地说:“在我们自己手中。”
三、分析思考
在这次班级教育活动中,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1.遇到问题不能急躁,要先找准病因再对症下药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说过:“教育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有‘唤醒’学生的力量”。在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我并没有刻意去强调睡觉的问题,而是针对思维模式固化、学习动力不足等根源,寻找解决的策略。当学生建立起“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后,上课睡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要想学生做到,教师自己要先做到
再多的说教都比不上教师的言传身教,每一个21天修炼计划我都全程参与。因为有学生监督,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学生的修炼也是我个人的成长历练。我每抛出一块砖,便能引来学生一堆玉,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也很快乐。同时,因为自己亲身参与了,所以能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及时对整个计划行动进行调整,从而保证了活动的顺利有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