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被赞美了5000年,被神话了的圣人,在最初可能只是一块遮羞
禅让:古圣君宽宏、天下为公的标志性美德。在尚书一书中被大大的称赞,后世儒家将参与“禅让”的古帝君神话为圣人,作为要求统治者的道德楷模。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大公无私么?
细看史书,可以发现,禅让是被美化过的,真实的禅让和天下为公一点关系都没有,更是一点都不谦卑,而是血淋淋的权力争夺。
1、禅让的出现极为巧合
禅让并非固有的、稳定的制度,而是突然发生的非主流权力传承,其合理性也经不起推敲。
被历史美化的禅让是从帝尧开始的,而尧的帝位继承自他的哥哥,这继承似乎也有内情,太史公在史记里轻描淡写:不善,而弟放勋立。
放勋就是尧,在此之前,帝位均由轩辕黄帝直系一脉传承,是没有禅让这种事的。
2、禅让对象的范围极为有限
禅让是依血缘展开的,并非大范围的活动。一种没有涵盖大多数的权力传承机制,自然和公正、无私没有关系。
禅让制出现之后是在特定范围内施行,而且其范围很小。
尧寻找继承人,问大臣的第一句话就是:“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
意思就是要大臣们在帝的近亲以及远亲中推举,不是全民范围的,甚至不是所有贵族都有资格参与。
尧和舜血缘不远,在那个上古先民还比较长寿的年代,长辈们可能还保持往来。
舜的家谱往上数5代,是帝颛顼,颛顼是黄帝孙子,其父昌义,黄帝正妃所出次子,根正苗红,家世显赫。
尧的辈分比舜长一辈,类似族叔,他的先祖是黄帝正妃所出长子,他们是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一家人。
所以禅让可能只是家族内部权力的转移。没有后人幻想的那么神圣。
3、禅让开始的两位主角之一,舜能即位的原因并非是尧的禅位,而是舜自身强大的实力。
舜的权力基础来源于其家族,而非尧的厚爱。尧选择舜作为帝位继承人,可能并非是因为舜贤德,而是因为其或其家族大势已成,不可更改。
根据先民财产分配的特点,舜的家族应该是有封地的,势力似乎也颇为强大。
太史公在史记离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天舜一个名叫象的异母弟和他的父亲合伙把舜丢到了坑了,并且埋上了,这两人以为舜死了,象很是高兴的和人说:“舜的妻子,尧的两个女儿,现在都是我的了。其他财产则交给父母。”
象一点都不怕当时的最终统治者尧,对于他杀害尧的女婿,伤害尧的女儿可能带来的惩处也是毫不担忧。
由此也可以看出,舜及其家族势力,对于帝尧那是一点儿敬畏都没有。
在联想到舜未继位时,就可以流放大臣,打击政敌,史书中称被流放的政敌为“四凶”,显然他的权力另有根基。
尧或许根本不能阻止舜的上位,禅让可能只是为了面子上更好看,再加上一些别的利益交换。毕竟他们也可算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
禅让在最初可能只是一块漂亮的遮羞布,一个统治者维持大义的完美台阶。
4、禅让的过程历时长久,且伴随着极为凶险的权力之争,统治权的过度一点都不和平,这显然非自愿,而是受胁迫的。
这第一次禅让的权力传承过程为时漫长,这其中涉及新旧势力的殊死博弈。
舜在被确认为继承者到真正成为帝的时间跨度大约在48年左右,期间是风霜雪雨。
最险恶的情况在史记中有明确的记载,是在大臣们向尧推荐了舜以后,尧让舜冒着暴风雷雨,去深山野林。
在没有抗生素,一点点感冒就能让人丧失生命的年代,冒风冒雨加班,显然不是关爱臣下的正常表现。也不是一个王朝继承人该有的待遇。古时候,继承人可是关系国本的,不容一点闪失。
从深山野林回到城市里之后,舜又陆续干掉了曾和他一起被大臣推荐为继承人的共工,举荐共工的大臣,以及曾经主管治水工程,掌握大权的鲧。
前后历时数十年,剪除羽翼,掌控大权,舜才终于接过了尧的帝位。
由此可见,一次禅让由开始到结束,时间跨度极大,中间也参杂着复杂的斗争,失败者不见与史册,成功者则为千古圣君。
这种复杂又虚伪的权力更替,其中的具体情况,除了当事人,外人是很难体会的。
无独有尔,在2000多年后,文明极为发达的东汉末年,再一次发生了禅让,为此后数百年开启了一个禅让成风的时代。
然而这次不是像史记五帝本纪这样的传说了,而是正式载入史册,有官方背书。
我们可以在史书中清晰的看到一个权臣在掌握、稳固权力之后接受禅让的全过程。
首先要掌握军政大权;其次皇帝会把一些自身才有的待遇赐给即将受禅的大臣,例如九锡,独属于天子的礼器;再然后会有臣子的上表全进,皇帝表示同意,大臣推迟,如此再三,场面好看了,才会举行正式的禅让仪式。
5、阳光之下并无新事,有史书记载的禅让是什么样子,传说中的禅让大约也是什么样子。
西晋武帝时期,曾出土了一本竹简,里面记载了五帝旧事:“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这可能才是真相。
所以,作为开启正式禅让时代的魏文帝曹丕在仪式结束后,意味深长的感叹:舜、禹之事,吾知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