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此志
"初婚三四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那年,他18岁,她17岁。新婚不久,感情和谐。
那时,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屋,为二人双栖之所,那二层小楼,叫双栖楼。
两年后,他东渡日本,暑假之时才会返家探亲,夫妻聚少离多。
春暖花开时,他突然返家,说学校放樱花假了,他顺便陪日本同学游览江浙风光。
于她,自是欣喜。
于他,本欲乘便告知实情。又恐其忧,更有孕在身怕其不胜悲伤。他自知一别,再难相见,惟日日呼酒买醉。
1911年4月25日,香港。待同屋人入睡后,他挑灯在方巾上写下诀别书,因为他知道:此举若败,死者必多。一封写与父亲,一封写与她。
于父亲,他是大罪乞恕。于妻子,他是依依难舍。
提笔之时,泪和笔墨齐下,不能书而欲搁笔。然,又恐她不察其心,不明其志,忍悲而书。
他说,他幸而娶她。自遇她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可是,又何其不幸而生在今日之中国!
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仁者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他唯愿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才舍身忘己,才不顾她。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他,为之不忍,才会率性就死,先她而去。
他爱她!为她所谋惟恐未尽啊。
他说国事自有同志者在。
不舍的,还有家人。连累老父吃苦,弟妹缺衣少食。孩子尚小,依新才五岁,盼她善加抚育。腹中之子,仍以父志为志。日后家贫无苦,清静过日。
他说死无余憾!死而瞑目!
望她勿悲为怀!盼她以天下人为念!
若是心电感应,神鬼相知,定依身旁!
情长巾短,所未尽者,尚有千万!
书毕之时,夜已四鼓。
两天后,他与她阴阳两隔,壮烈牺牲。
那年,他24岁,她23岁。
两年后,她郁郁而终,随他而去。
九泉之下,两人终能相见、相守了吧。
注:1、林觉民的故居,也是冰心的故居。
2、林觉民侄女林徽因,著名女建筑师、诗人和作家。
后记:
去年夏天,在国画院听朗诵,是根据林觉民《与妻书》改编的。所幸当时全程录音。事隔一年,每每重听这8分钟,总是心潮澎湃!
草木有情,会为之含悲,风云有心,会因而变色吧。
前人“此心此志”,后来人终得享国泰民安。
我辈幸甚,生在今日之中国!!!
2019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