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科技@IT·互联网

“高新科技”如何走下神坛,惠及民生?

2018-07-16  本文已影响27人  何鲸洛

2018下半年甫一开场就是好戏不断。

2018年7月4日,币圈“首富”因为52分钟录音曝光一时间人设崩塌;就算他本人7月6日发文回应“没有骂散户傻逼,录音大多数被曲解”却依然“难辞其咎”。

2018年7月9日,小米香港上市开盘即跌破发行价;当外界以为1000亿美元估值大定,小米却一度从800亿美元700亿美元再到500亿美元,已然突破了雷军心里的最低价位。

或许,这是2018年以来“两个最悲剧的男人”。

李笑来“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雷军“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如果说李笑来的“海市蜃楼”坍塌是因为李笑来本人只是把“比特币”当做是“敛财”工具,是对于区块链信仰者的一种“当头棒喝”。

那么雷军的互联网手机帝国“迫降”更多的,或许只是因为小米已经抵达了自己的天花板。

把这两者放在一起,是因为不管是重塑互联网信用的“区块链”,还是连接互联网入口的“智能手机”它们的本质就跟最初在实验室中诞生的“阿帕网”一样,只有链接到更多的用户才能释放出“庞大”的价值。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区块链和智能手机属于“高新科技”。

只不过很显然作为未来想象力的“区块链”正在被比特币快速透支自己的“信用”,而作为通往未来链接入口的“智能手机”在诺基亚不知为何而死,苹果的傲慢与偏见以及国产手机百花齐放,小米熠熠生辉的过程中终于触及了自己的“天花板”:互联网手机,不存在的,小米本质上还是略胜于“贾布斯”的铁人三项“硬件+电商+互联网服务”。

唯一不同的是在“李笑来/比特币”走下神坛之后,币圈的“丑恶”原形毕露;但是在“小米/雷军”的上市美梦被“戳破”之后,我们的青春都曾因小米“发烧”过。

而且,不管怎么说小米这匹“互联网手机”黑马一度蝉联国内手机榜首,已经跟成为了年轻人不可或缺的“高新科技生活方式”。

那么对于互联网上的“高新科技”走下神坛进入千家万户这件事情,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没有什么新的“套路”?

第一:品宣练成?

对于“高新科技”而言,较之于用户它生来就有一种朦胧的“神秘感”;而且因为使用体验和价值观念超前,它可能会带来潮流也可能只是在一群极客中流行。

这种感觉,就像是“奢侈品”一样。

它天然就具有着吸引用户的“前卫感”,但与之相对的它与生俱来的门槛(观念&价格)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

所以对于这种“高(奢)新(侈)科(品)技”来说,它的品宣段位就比较高。

毕竟,产品的本身自带门槛,我们至少不能像“牛皮癣”一样打广告。

至于世界杯知乎和马蜂窝的洗脑广告,这是在透支品牌价值好不好。

因此,对于“高新科技”这么娇贵的品牌,在品宣上要做的是有预谋的“克制”,而不是无底线的“放肆”。

我们可以在知乎,36氪、虎嗅、品玩和极客公园做好自己的“品宣”,要有话题舆论有讨论空间;而不是在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网站上打广告。

如果想要在知乎、虎嗅等地方“如鱼得水”,那么我们自己对于品牌的深度认知和广度挖掘就必不可少。

当然,有格调的事件或者是活动“推广”也是必不可少。

第二:平台选取?

第一步的基础品宣,这一部分主要是为品牌存量(用户已知品牌想要深入了解)服务,至少要让用户能够感觉踏实。

第一步完成之后,我们需要做自己的品牌拓展,毕竟不是每一个平台都适合自己,毕竟没一个平台的用户都有差异。

这一步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用户在哪?他们更关注什么?

当然,如果能够吸引更多人成为品牌粉丝,这就更好了;但这不是最重要的。

对于“高新科技”,尤其是核心技术提供商,它们针对的是ToB企业(企业级用户);对于这一部分用户来说,品牌的知名度、价值转化和美誉度都比较重要。

知名度是品牌通过品宣组合策略塑造出来的品牌“人气”。

当然企业也一定会进行各种对比,还要考虑带来的品牌溢价。

最后的品牌美誉度则更多的使用者对于技术提供商的好感,虽然用户很少直接传递自己的情感,但是就像电脑一样那个“Intel”标签能够让用户产生满足感。

所以想要接触到企业级用户,自然是通过一定程度的品宣、品牌的自我曝光,以及在企业同类型产品中的普及率。

想要接触到大众用户,就应该找到他们喜欢的平台。

微信微博已然还是品宣的不二之选,但是考虑到“高新科技”很难用文字语言表达清楚,以及现阶段图文流量大萧条短视频崛起的趋势;用短视频来承载“高新科技”的使用体验或许再适合不过。

要知道用户已经越来越没有耐心看长篇大论了,而短视频的15秒、1分钟刚好能够满足更多人需要;而且鉴于这些平台用户更加年轻,特别关注颜值和“酷生活”,可以说这种“高新科技”视频化天生就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考虑到现如今的短视频平台已经过了最初的流量拓荒时代,想要快速完成最初的原始流量积累,就需要做到说学逗唱(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稀奇古怪(原创吸睛不二法则)。

第三:IP养成?

最初的基础建设(品宣:让用户有迹可循)和第二步分清平台主次深耕短视频平台(努力去发觉更多用户)之后,我们就需要进行第三步,加深自己在核心平台的“固有印象”,赋予品牌更大的发挥空间。

用同样的方式对于核心科技这种复杂的东西进行“可视化”讲解,找到自己的风格并逐渐把自身IP话,这样才更容易丰富品牌“第一印象”,让用户产生联想。

就像上文中说道的“说学逗唱”这是对于IP品牌形象的填充。

“稀奇古怪”则是品牌IP主动试探自己的边界,并且尝试跨界,赋予自身更多的可能。

一旦品牌IP化完成,一些技术上、理论上复杂的东西都可以被用户看到,更能让用户产生微妙的代入感。

而且品牌IP化,就相当于品牌在互联网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锚”。

某种程度上来讲,品牌IP就是品牌在大众粉丝精神世界的品牌投影,是核心粉丝中共的“精神领袖”。

就像江小白的《我是江小白》大疆的《机甲大师》,当品牌和其他载体“相辅相成”的时候必然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第四:ip想象力?

考虑到“高新科技”的特殊性,IP能让它更加亲民,避免普通人对于“高新科技”的认知误区:“高新科技”并不难理解,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

作为“高新科技”的技术提供商,掌握核心科技的他们可能会缺少自己固有的产品形象,他们会被用于不同的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接多了一层企业级用户的“隔阂”。

我们可以不去讨好用户,为了企业级用户只需要做好必要的公关;但是如果能够让用户对于使用企业端产品的同时也对技术提供商抱有好感的话,这才是品牌能够“长久”的最好策略。

既然核心技术提供商没有既定的产品形象,那我们不妨就给她提供更多施展平台。

比喻把扫地机器人变成机甲,把无人机变成机战,医疗领域更是可以精确制导……

对于这种IP化的故事内容,年轻用户的免疫力必然会是负值。

↓↓↓

“高新科技”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它的“超前性”,也因此更容易引导趋势和潮流,但它和“奢侈品”不同的是:奢侈品是因为“奇货可居”,只是生活的副产品;但高新科技却是使用的人越多越有价值,毕竟它能够改变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