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学习通感描述一件事物
——“你们在游乐场玩了什么游戏?”
——“打地鼠。”
——“是什么形状?有哪些颜色?发出什么声音?摸在手上是什么感觉?有什么味道吗?”
如此,昨天与姐姐的对话。当时我想到了一个叫通感的说法。
我们常说的五感是:形、声、闻、味、触,人的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在孩子的成长体系中,应当加上这种感受,或者交叉。比如苹果是甜的,是红的,是圆的,有淡淡的香味,表皮摸上去很光滑。描述完成,或者她们能把各种不同再综合出另外一种表达:红色,可以凉,可以圆,可以香,可以甜。
网上是这样解释的,通感:一种修辞手法,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听说张爱玲是此中高手,她的很多文章中有大量此类描述。她就觉得音符是有颜色的,越往高音处越浅淡,越明亮,桃红这个颜色是香的,又有什么字形,看上去就脏相,不干净。法兰西这三个字是潮湿多雨的,英格兰就清爽洁净。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块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愁。
——张爱玲《更衣记》
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的对话,让孩子们从小学会使用这样一种方式,把事、物描述到更具体。在交流中,让她们也体验各种描述对自已带来的体验。像现在秋天,我们的眼睛看到什么色彩?想像中应该是什么色彩?可不可以加一个形状?有什么味道吗?应该用什么声音来描述呢?想像一下摸一摸是什么感觉?学习更多的词汇,尝试更多的表达,丰富内在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