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思维导图有感
给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朱思思老师的《教学中的思维导图》一课,在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这种能力不仅仅应是看书得到的,而是应该以点及面的掌握方法,思维导图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思考原本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没有思路到有思路,再到思路的完善。在这个过程中,真能谈得上“一切皆有可能”。
思维导图可以起到一个“发散”的作用,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就像我们在思考时,会为设想的问题想很多结果,但这些未必全部都能实现,许多结果是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实际实施的。但是在思考初期,如果我们能把它们都列出来,这样在实施过程中就会更有条理。思维导图可以让我们联想其他知识,从而能想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的时间,你联想的东西也会有不同,比如,刚学完一节课可能联想的本节课的内容,但是在做章节复习时,我们又会联想到每一节知识的相互影响。这时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把知识无限度地延伸。
利用思维导图更具备条理性。老方法的笔记模式如果有什么想法或扩充时,直接添加会显得凌乱,此时如果采用思维导图,我们就会看起来更有条理,看笔记时共有条理,也能举一反三。
如何引导学生去设计思维导图呢?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画好的思维导图一定要贴在墙上,让学生去给学生讲授思维导图,这样在此过程中,讲授的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更清晰,而其他学生也能吸取别人的学习经验。一开始实行思维导图模式可以先以一节课为范围,之后以组为单位进行思维导图的探讨,组内共同完成思维导图,保存在组长那,之后再学习新知识不断的补充进去,这样思维导图的内容也越来越充实。
但是,通过应用思维导图也有它的缺陷,从思维的整体来看,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工具。思维导图表面上看是一张放射性的大网,但是如果把枝叶分散开,就会发现这只是一个网状结构。而现实中的系统绝不会都只是树形结构这么简单,系统的结构是非常多样的,并且有的复杂系统很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组合,会非常复杂。所以,如果凡事都用思维导图,那么我们其实是曲解和简化了原本的系统。
所以我觉得对待思维导图正确的做法是:适度地使用它,把它作为思维工具之一,而不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