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真实的面对自己——回应“关于惊惶庞麦郎的一点想法”
看到文“关于惊惶庞麦郎的一点想法”我忍不住以文论战了。
在我眼中,写“惊惶庞麦郎”作者,有着塞万提斯般的睿智。读过《堂吉诃德》的人,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定会发现某种异常的相似。他们同样理想的有点偏执,孤独的有点感人。爱这篇文章的原因也莫过于此,作者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庞麦郎。在大众眼中,貌似只有按照娱乐公司的方式来,庞通过接商演获得报酬,改善生活才是正途。在大众眼中,庞好像只有像文艺青年那样,手捧一本小书,眼睛眯着一条缝,躺在沙发上晒着太阳,苦思冥想着歌词才是正道。可恰恰不是,庞的混乱的生活才是真实。小镇青年的理想、偏执在人物作者的笔中被展现的恰到好处。我从那篇报道里得到的关于庞麦郎的印象绝不是“关于惊惶庞麦郎的一点想法”里作者所说的负面印象,而是满满的正印象。
一个不好好干活的农人,在乡人看来即是不务正业;一个居住地方混乱的一塌糊涂,在城里人看来即是邋里邋遢。而在我看来,庞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他的心灵甚至经不起理想主义的重压,他就是那样一个他,真实的存在着。也许看过《月亮与六便士》的人会惊讶的发现,庞与思特里克兰德有着惊人的相似。对于贫穷的纠缠,他们毫不在意。他们唯一在意的是光顾自己的意识。对于庞而言,音乐即意识,哪怕所有人都不再欣赏他写的歌,他也自己按着“欢呼”;对于斯特里克兰德而言,画画即生命,即使没人买他的画,他也不停歇的画下去。艺术家总有着惊人的相似。
人物作者零距离的接触着庞,灵魂却与庞隔着30公分的距离。30公分的距离刚好。庞作为消费主义社会的异类而存在,人物的作者不是如街头大妈一样的心生怜悯而是认真的倾听与观察,这是一种很伟大的胜利。现今社会的大多数人都被消费主义强奸着,貌似不吃好穿好,没有一个整洁的住所就不配以人而存在。如同“我对“惊惶的庞麦郎”一文有点看法”的人所说,要对庞充满人文关怀。所谓的人文关怀,又何尝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抚慰与同情。庞在农村,种不好地,被村里人嫌弃;村里人无非就是想让庞按照一个正常的农村人,好好种地改善生活;庞在城里打工,悄悄的写歌词,不敢让工友看见,这何尝不是害怕工友对他施以仁慈的劝慰。我们几乎天然的认为,吃好穿好住好,有房有车有女人,才算作达到人生巅峰。可我们都未曾面对自己真实的灵魂,面对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我们被消费主义强奸着,时间久了也生出了些许快感吧。庞这样的存在,提醒着我们,”热爱“还真实的存在着。庞是孤独的,孤独的灵魂不需要解释,孤独的灵魂也必然充满着对世界的恐惧。除此之外,庞充满了对世界的不信任,庞像一个孤独无助的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做着主宰。看着他,我莫名的生出感动。何必去做到别人眼中的最好,追逐自己所热爱的已然是生命最重要的。
大家对庞心生负面印象的还有那段庞对国际化异乎寻常的追求吧。“不论效果如何,一定要有外国人出现“,看到这部分,我心里暖暖的被感动。曾经有那么一个阶段,我也异乎寻常的追求着“国际化”。文献必须看英文的,歌曲必须听英文的,即使写一个文档,查找的资料必须也源自外文。对外文异乎寻常的追求,是我对国内所有东西的不信任。当欣赏美的能力超出了自身能力范围之时,选择国外的即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庞的偏执,在我看来,正是建立在他对美,对艺术近乎偏执的态度。
庞孤身一人与消费主义做着斗争,对艺术的偏执就是他的灵魂。我们习惯着美好,习惯着有序,当出现庞这样一个无序的人物时,好奇几乎成为必然。人物的作者描述了一个真实的庞,她没有从心底预判这种无序即是不好,她真实的刻画着这些场景。对我们每个读这篇文章的读者而言,庞的这种生活,又何尝不曾映照着我们的生活。像庞一样的决绝,一样的逃离整个社会,我们恐怕不能做到。静静的观望,便是我们对那个像庞一样的自己最深的敬意。人物作者做到了这一点,她诚实的面对了自己的灵魂,那个写“关于惊惶庞麦郎的一点想法”的作者,你是否真实的面对了你自己的灵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