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由宝宝不开心所引发的逻辑推理
原创本文源于学习心理学时日尚浅的我,在某懒洋洋夏日午后,看到“儒家文化就是一个大超我”的陈述,与个人的理解认识相违背;感到自己学艺不精,令“本我”的内在小孩不开心,傲娇的驱动 “自我”进行对该陈述推理判断。
“儒家文化就是一个大超我” 是一个肯定判断语句,是个命题。
这命题里有两个概念:儒家文化与超我;超我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里解释的很清楚【名词解释在最下方】,故先调查儒家文化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
根据百度大神的解释,儒家文化系指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
所以判断儒家文化的内涵为儒家思想,而其外延包含了孔孟思想、朱熹及陆九渊理学思想及王阳明心学思想。
怪不得宝宝不开心了,这句跟最近拜读的心学有冲突
虽然心学讲存天理去人欲,但其讲究天理不假外求,从内心出发、去恶扬善、终致良知,不可能全然奉行超我的外来道德原则,必存在包含内在的本我及自我部分;
否则阳明先生运用心学延展出的兵法、若仅奉行道德原则,如何能以少胜多、屡创奇迹、剿匪平乱打败宁王?
然后,再验证“心学”是否真属于儒家文化的外延;查到心学本源于朱熹理学,且阳明先生提出心学直传于孟子,其归属儒家思想应没问题。
但不能视心学等同与礼教的儒学;就我看法,礼教的儒学之于心学,就像犹太教之于基督新教,少了个救世主基督;而阳明先生正是那个救世主。
对于心学四训所云,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的解读为:
人的本我是无善恶的、
但自我在现实的操作却因不同情境分出善恶、
而善恶的标准由超我而来、
有赖自我不断的创造体验并抱持本我,就能扬善去恶,对超我的标准更新迭代,
终成为带有野性生命力的自己。
阳明先生一辈子生命力勃发,影响了近代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传入日本后甚至引发明治维新;心学确是值得投入学习。
回到逻辑上来,虽然心学不能等同与礼教的儒学,但其仍是儒家文化的外延;
而“儒家文化就是一个大超我”句子属于全称肯定命题(SAP);
SAP: 儒家文化(儒学流派的全称)是主项S,超我是谓项P,肯定句(afirmo)命题;
虽然上面已经阐述超我的外延没有全部涵盖儒家文化,但我们还是可以用命题变形法来直接推理。
全称肯定命题可以透过换质法变形为全称否定命题,
把超我换质成非超我,去掉形容词"大",句子改成 “儒家文化不是一个非超我”。
人格分本我、超我和自我这三部分,非超我也就是本我或自我,
而上论述已判断,儒家文化的外延“心学”包含部分的本我或自我,故“儒家文化不是一个非超我”判断为伪。
那如何把此命题变为真呢?也许改为特称肯定命题(SIP)可以解决,也就是写为“有些儒家思想流派就是超我”,这样主项不周延,不会有上述把心学包进去的问题。
至于“哪些儒家思想流派是超我”,那就不是本宝宝所关心的了。
喵。
名词说明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一个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超我和自我这三部分组成。
本我:由各种欲望组成,是人格的基础和核心,也可视为“内在小孩”、野性。
超我: 相当于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着道德,也就是人类集体认同的一个规
范;也可视为“内在父母”、德行。
自我: 奉行的是现实原则; 环境允许一个人做什么,这个人就做什么。
命题:判断的语言表达, 是表达判断的语句。
判断: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也就是对概念有所断定的思维模式。
概念: 通过揭示对象的特性或本质来反映对象,是思维形式的基本组成单位, 也构成命题(判断)及推理的要素;其最基本逻辑特征包含有内涵与外延。
内涵:所属概念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或本质。
外延:所属概念反映的一类类,一个个的事物。
我是慢鱼爱立刻,推理一点点的践行学徒;
仅将此文分享给一样焦躁着期待进步的人们;
并期待与您一起建构有爱的智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