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送小温可尔必思·如人饮水散文

母亲

2018-04-25  本文已影响597人  新_4cc0
母亲

在写下“母亲”这两个厚重的字时,脑海中就立刻闪出几个词:善良、无私、付出、隐忍、谦卑,是的,这些都是母亲与生俱来的品德。

母亲是一个生性老实厚道、与世无争、不怎么会讲话的人,一切都是默默地:默默地吃亏受屈,从不争执和计较;默默的地付出奉献,从不索取求回报;默默地为别人着想,从不为自己考虑。所以我始终觉得母亲这辈子活的得太卑微,卑微到如同一粒尘埃。

1

我五六岁刚刚记事,母亲所在的区托儿所,改为幼儿园,部分人员分流,因母亲没文化,被调到技校食堂当炊事员。

那时,由于父亲不分白黑地忙于工作,所以我和不到两岁的弟弟平时跟着母亲住在技校的临时宿舍,半月二十天回家一次。

食堂包括厨师就两个人,除了炒菜母亲什么都做:扛面、揉面、蒸干粮、挑水、摘菜、卖饭等杂活。每天做着如此繁重的工作,矮小瘦弱的母亲从没说一个累字。

平时母亲上班,我就领着弟弟在附近的村庄、田野里玩耍,唯独不敢靠近村边那口井,因为母亲一再嘱咐过,千万不能去那个危险的地方。

有一次我领着弟弟和村里的孩子在绿油油的麦田里捉迷藏,我和弟弟猫着腰半蹲在麦垅上。这时,透过摇曳着的麦叶看到了母亲,她正在井台上用力地摇着辘轳,一会儿水筒露出井口,母亲倒出一只手吃力地将水筒拉到井台。一看那只盛满水的桶,差不多跟弟弟一般高,那是我见过最大的水筒。然后母亲晃晃悠悠地挑起来,在广阔的麦田衬托下,愈显母亲身影的单薄和渺小。

当时年幼的我,只是感觉母亲很辛苦,可根本想不到这副沉重的担子压在母亲弱小的肩上,会对她造成多大的伤害。

终于有一天恶运来临,母亲被那大大的水桶压垮。像往常一样,母亲使出全力提起那一大桶水往一米多高的瓮里倒时,腰部一阵剧烈疼痛,当场倒在了地上,完全动弹不得。

到现在我还清晰记得,母亲痛得在地上浑身抽搐,发出痛苦的呻吟,我和弟弟在母亲身边无助的哭泣。

其实母亲已经感觉腰部不适,因为看到她每天早晨起床时都很吃力。照顾我和弟弟吃完早饭,然后照常上班,继续做着超负荷的工作。

多少年以后,每当想起这段辛酸往事,我曾问母亲:“那时腰已经伤着了,为啥不去医院治疗呢?为啥还要犟着去挑水呢?”问话中当然饱含着心疼和责怪。

母亲说:“总觉人少又忙,只要还能干得动,不好意思张口说。”母亲就是这样,宁肯自己受屈,也不叫苦叫累,最后导致身体严重受伤。

父亲得知消息赶到技校宿舍,陪母亲去医院做了检查,结论是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骨裂。很显然,就是因为身单力薄的母亲,每天承受着如此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所致。

父亲又陪着母亲去省立医院就诊,因为手术风险很大,医生建议保守治疗。从此,母亲踏上了艰辛的求医问药之路。在威海疗养院疗养了半年,回家后长期针灸和中西医药治疗,均收效甚微,所以母亲至今依然腰疾在身。

2

由于母亲再也无法工作,而办了病退,过早地脱离了工作岗位。后来文革开始,父亲被发配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根本顾不上家,更无法分担母亲的痛苦。

那时母亲每天步行到医院针灸、取药,很长一段时间就这样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回来后还要拖着病痛的身体忙这忙那,洗涮缝补,添柴做饭。

在那个工资微薄、物资紧缺、凭票购物的年代,母亲拉扯着我们过着紧紧巴巴的日子。记得冬天只穿棉衣,连一件罩衣都做不起。每次穿脏了,等晚上睡觉时,母亲将我们脱下的棉衣棉裤拆了洗好,在火炉旁烤干,然后再一针一线地连夜缝好。当清晨起来我和弟弟穿着干净软和的棉衣,虽然带着补丁,但心里也感到很开心。

那时全家吃供应粮,细粮很少,每个月母亲都要从集市上买易价粮添充,然后把买的玉米和地瓜干拿到碾上碾细。每次看着母亲推着那大而沉重石碾,每走几步就要停下直直腰,我就在另一边帮着推,弟弟也在一边有一下无一下的扶着碾棍,跟着跺跶跺跶地转。

母亲都是蒸两种干粮,一种是用玉米面掺上白面蒸的黄馒头给我和弟弟吃,一种是只用玉米面或是地瓜面蒸的窝窝头自己吃。她从不和我们一起吃饭,都是等我和弟弟吃完了再吃,用窝窝头蘸着仅有的一点菜汤就着咸菜就是一顿饭。

本来母亲长期服用止痛药刺激胃,又加上长期吃粗粮和咸菜,导致胃病愈加严重,经常胃痛。就是这样,还要千方百计节省下细粮和钱留给在农村生活的奶奶。

那时我也开始懂点事,吃饭时,谎称母亲做的菜不好吃,不如咸菜香,故意剩下菜让母亲吃,有时留来留去变了味,这时母亲才肯吃。

后来父亲患了肝炎回家休息治疗,母亲虽然一身病,但对父亲却是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有时母亲感冒了或者不舒服,也从不声张,默默地吃点茶叶末,喝点水送下(这是母亲治疗感冒的妙招),盖上被子捂出身汗以减轻病状。不动不惊地生病,不声不响地自愈,谁都不麻烦。

由于母亲一贯为别人着想,从不顾惜自己,以至于后来条件好了,也依然俭朴,从不想也为自己改善一下生活。比如,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先浸碗鸡蛋羹,加上香油和蜜,端给父亲让他喝,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有一次父亲对母亲说:“现在又不比从前,条件好了,又不是没有,你也每天浸碗鸡蛋喝喝。”母亲却说:“我喝不喝的,只要你喝好就行。”母亲就这样,忘我地付出,从不知索取。

3

母亲天生一副热心肠,待人实在真诚。小时候家里经常有老家来人,每次一落坐,母亲就开始张罗着给他们煮面条吃。平时我和弟弟很少吃到,只有来人时,母亲才多下点给我和弟弟吃。所以我特别盼着老家来人,只为能吃上碗热汤面。虽然生活很艰苦,但母亲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别人。

记得1967年深冬的一个夜晚,我们都熄灯休息了,突然有敲门声,母亲赶忙下床开门,一看是堂哥和两个老乡,每个人浑身上下都挂满了霜雪,不足二十平米的屋子顿时带进一股寒气。

原来,堂哥和老乡从煤台买上煤,用小推车推去桓台换粮食。回来的路上,遇上多年从未下过的一场大雪,他们推着小车往回赶,直到深夜才总算到了一处能让他们取暖的地方。

母亲赶紧投开火炉,做了热腾腾的饭,让他们充饥祛寒。又把我和弟弟叫起来,让我们睡到大床上去,腾出床让堂哥和老乡休息。

安顿好后,母亲看到他们脱下的棉袄、棉裤、靴子都结成了冰,就先一件一件的放在炉边化开,用手拧下水,然后把他们的靴子放在炉台上,放不开,就用绳子拴在烟筒上,再用两手撑着棉衣在火炉上翻烤……

我躺在床上看着母亲坐在炉边翻来复去的烤着棉衣,一会儿翻翻炉台上的棉鞋,不知不觉睡着了。当清晨醒来时,看到母亲依然坐在火炉傍,依然是两手撑举着棉衣的姿势。

就在那一刻,这个画面犹如一幅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的油画,刻在了我心中,震撼着我幼小的心灵,渐渐的这幅画在我眼前模糊起来……

我特别心疼母亲,本来腰疼就没治好,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烤了一夜的棉衣,这得有多大的承受力和耐心才能做到。当堂哥和老乡穿上母亲为他们烘干的棉衣时,感动得眼睛里含着泪光,一句话也说不出……

那个衣晚,定格在我心中的那幅画,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不会冲淡。堂哥每次提起就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大娘对我们就像亲娘一样。”

母亲从未对我们说教过,但她的行举却是一种无言的教诲,她用自己的仁慈和善良告诉我们,在别人遇到难处时,默默地给予真诚的关爱,并且不求回报,是做人应该具备的良好品德。

4

母亲虽然嘴笨,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一向通情达理,识大体顾大局。记得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整天盼着买一块手表。七七年父亲去上海出发,用攒了很长时间的钱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那时能带上一块上海牌手表,是相当奢侈的。本以为父亲是买给我的,可我完全打错了如意算盘。等了好长时间也没动静,我问父亲为啥不把手表给我,他不说给,也不说不给,过了几天就这块手表的去向,父亲专门召开了家庭会议。

父亲发问:“你们说说这块手表最应该给谁?”

我第一个抢着发言:“当然给我了,我己经参加工作了,同事都有手表,就我还没有,不给我,还能给谁?”

父亲没回应,然后是母亲发言:“要我说就应该给你哥,你哥教书这么多年,也没带上一块手表,等以后慢慢攒钱再给你买。”

我气不打一处来:“他不是有父亲送给的那块怀表吗?”

母亲说:“那块怀表是你爸戴过的,再说教书用起来不方便。”

我当时有点气急败坏,做最后的争取,我大声对着母亲说:“我是你亲生的,你应该向着我……”

还没等我说完,只听母亲厉声吼道:“住嘴!”她用眼睛狠狠地瞪着我说:“以后不许这样说,告诉你,你用得着,你哥也同样用得着,就这么定了,你的以后再买。”最后少数服从多数,那块我盼望已久的手表给了哥。

我从未见过母亲发那么大火,当时我还恨她,可后来我逐渐理解了母亲。就为我和哥是同父异母的兄妹,作为母亲无论在哪方面尽量满足哥,后来连我盼的自行车也是先给了哥。

正因为母亲处处以大局为重,无私公道,赢得了哥的信任和尊重。所以他有心里话反而从不向父亲透露,都是和母亲说,相互之间从未因为利益方面发生过不愉快,从没让父亲在中间为难。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从心底佩服母亲的大度宽容,善良随和的品性。

5

母亲跟随父亲一辈子,从没有因为家务事而发生过矛盾和争吵,因为母亲永远是父亲的支持者――

父亲孝敬老人定期送钱购物,母亲无条件服从并亲力亲为,给奶奶洗衣做饭、换洗被裤;

父亲希望老家来人好好招待,母亲就心甘情愿地忙里忙外,热汤热面的侍候;

父亲对兄弟姐妹情深意重,谁有病有难,父亲出资出力,慷慨相助,母亲拥护配合;

父亲对身边同事真诚相待,如果哪一位同事遇到困难,毫不吝啬地给予帮助时,母亲欣然认同,并亲自执行;

父亲路遇陌生人有难时给予帮助,母亲是坚定的随从者;

父亲为了履行一个党员的义务和表达一个老党员的情怀,为重灾区捐款捐物,为修建烈士陵园捐款基资,母亲积极响应,从不拖后腿。

在半个多世纪的陪伴中,他们相扶相依,是地地道道的夫唱妇随。有时我问母亲:“妈,你这一辈子都听爸的,不感到委屈?”母亲这样回答我:“不委屈,你爸人好,做事也好,我就得依他。”

经过岁月的洗礼,我越来越感悟到母亲的善良谦卑、宽容忍让、付出奉献的意义。正因为母亲具有了这些好的品质,夫妻之间才得以琴瑟和谐,家庭才得以安稳融洽,与街坊邻居才得以和睦相处,儿女们才有幸处在一个祥和、温暖、幸福的大家庭。

6

随着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我们各自都成立了家庭,母亲帮我们又把下一代一个个看大,她只想着为子女付出,却从不图回报,我们深知母亲的不容易,她劳苦功高,我们心怀感恩。

所以总想为她做点什么,平时给母亲买点好吃的,她总是不舍的吃,留给孩子。每逢生日或者过节为她买礼物,她总是千推万辞,不让破费,放着新衣不穿,总穿旧的。

后来也理解了,因为母亲生在荒乱年代,从小跟着哥嫂逃过荒、要过饭,经受过无饭吃无衣穿的艰难岁月,深知好日子的来之不易,尤为珍惜。

平时母亲要看到谁浪费了粮食,她就心疼,总要提到从前,总要说上一句:“从前有乍点啥吃,就饿不死那些人了,能吃就吃,别倒掉啊!”所以平时我们也很注意,做饭的时候尽量做的正好,如果有剩饭,就用容器封存好放在冰箱里,等下一顿再回回锅吃,满足了母亲的节俭情怀。

母亲从不提任何要求,哪怕再喜欢,也从不暴露自己的心思。弟弟感觉父母年龄一天天大了,趁着身体还好,抽单位不忙时,利用公休陪父母到各地知名景点游览。

母亲
母亲
母亲
母亲

2004年弟弟陪着父母去北京旅游,母亲提议先去瞻仰毛主席遗容。母亲对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她经常念叨:“是毛主席领着闹革命,打败了日寇,穷人翻了身才过上了太平日子。”

然后弟弟又陪着父母登上天安门城楼,还特意在毛主席站过的地方拍了照。还游览了故宫、圆明园、颐和园、中南海。

母亲
母亲
母亲
母亲
母亲
母亲
母亲

回来后,我和母亲一起欣赏着父母两人拍的照片,母亲高兴地说:“心里一直想去北京天安门,去纪念堂看看毛主席遗容,这一趟值了,这辈子没有遗憾了。”没想到这是母亲一直揣着的一个心愿,却从未透露过。

本来弟弟计划每年陪父母再去其它城市看看,无奈老人身体已不允许,幸运的是,弟弟有心,在父母身体好的情况下,陪伴他们去了想去的城市游览了好多名胜古迹,最重要的是,去了母亲向往已久的祖国首都,见到了她梦寐以求的毛主席遗容,总算实现了母亲的心愿了。

7

2006年国庆节,是父母结婚50周年金婚纪念日,父亲为了表示对母亲的心意,提前几日下通知,让我陪着他和母亲去商场,挑块布料给母亲做身新衣服。父亲说,当年结婚时,没给母亲置办一件新嫁衣,心中一直愧疚,这次算是弥补一下吧。

我陪着年迈的父亲和母亲在商场转了好几圈,我相中一块花色布料,父亲摇头没相中,他选了一块杂灰色的布料,可我没相中,灰了吧唧。父亲的审美还是过去的老一套、老眼光,认为黑灰兰大众化,朴素端庄。无耐,父亲相中的,母亲又相应,我倒成了局外人。不管怎样,父亲真情实意,母亲满心欢喜,这比什么都重要。

母亲

作为女儿,也表达了心意,提前一个月为母亲亲手织了一件红色毛衣,弟弟特意安排了一个场面,全家人团聚在一起,祝贺父母结婚五十周年,并拍照留念。

母亲 母亲
母亲 母亲 生活中母亲和父亲形影不离,陪着父亲赶赶集,陪着父亲探望老朋友,闲来没事陪着父亲下下军旗。

有意思的是,每次母亲总是搞小动作,在落棋子时顺手把父亲的棋子趁机消灭,父亲丝毫没惊觉,所以父亲老输给母亲。偶而也被父亲发现,如果我在场,父亲就对我说:“帮我看着你妈,光搞地下工作。”

母亲

于是我就在旁边监督,母亲的小动作还真高明,不仔细看,还真难发现,大摇大摆的地,在父亲眼皮子底下一口吃掉两粒棋子,在我的监督下才帮父亲挽回一局。我问母亲怎么老算计父亲,母亲说是为了锻炼父亲的眼力劲和脑劲。

母亲只上过一年识字班,没什么文化,但受父亲的影响,很关心政治,每晚看新闻联播,有时边看口中边碎碎念。比如在看到中央领导人时,她就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子,并且还加以评论:“看着这个人挺好,面相挺善和。”

看到美国打别的小国家时,她就在一边自言自语“你在自己家好好过日子办,你待跑那么远去欺负人家干啥?这还和人似的,看着人家过好了就生气,就想挑事啊。”

看到十九大实况,母亲就在一边看一边旁白:“习主席还就是行,很多国家给他发电报,都向着他。”一切都是在自言自语,话虽说的糙,却句句在理。

8

近十年间,我和母亲大部分时间陪伴于父亲在医院病房度过,母亲始终厮守于父亲身边,寸步不离。有时在病房的走廊走一走,要么就跪在沙发上,扶在窗台上朝楼下看着来人来往。有时让母亲回家住两天,和邻居说说话散散心,母亲不依,说回家心里不踏实,说爸在哪,哪就是家。

母亲

虽然母亲也年近九十,依然尽心尽力为父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心里还总想着能帮我分担一点是一点。

这些年,天天都得摇起床让父亲起身坐坐,每次我从床的一边抓着父亲身后的托单(就是为了翻身抬架父亲而专门做的双层布单)将父亲身子往前拉,然后母亲将专门订制的海绵垫子续到后面,为的是让父亲更舒服。

开始,每当我要抓起托布往前拉父亲时,母亲为了减轻我的负担,就在床的另一边,将手放在父亲的后背帮我使劲。本来母亲就腰疼,不让她插手,她总说不使一些劲,多少搭把手,自己有数,我也没再阻止她。

有一次母亲腰疼得厉害,我自己托着父亲往前用力时,感觉父亲好沉重,我方才醒悟,之所以平时轻而易举地把父亲拉起,母亲的力量不容小觑。她为了不让我看出她有多用力,又想减轻女儿的负担,硬挺着腰,把所有力量都聚到手臂上,才加重了腰部的疾患。

每当想起这段经历,我都心疼不已,眼睛里总是忍不住噙满泪水。我那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无论多衰老,也要殚精竭力地护惜着自己的儿女。作为女儿,无论多大,感觉在父母面前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9

随着母亲的年龄越来越大,特别是2012年患脑血栓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我暗暗告诉自己,在照料父亲的同时,不能疏忽对母亲的照顾。于是我也学着母亲当年照顾父亲那样,每天一早浸碗鸡蛋羹,放上一勺蜜和香油。记得第一次将浸的鸡蛋羹,双手端到母亲面前时,她竟然表现出那么不自在,有点羞涩地说:“就觉着自己好像不应该喝似的。”

听了这话,内心很不是滋味,特别心疼和自责。母亲己经把对别人的关心当成了一种习惯,反而不习惯别人对她的照顾。我在内心祈祷,祈求上苍福佑她,让儿女有更多的时光陪伴她,无论是身体、心理、精神、生活各个方面都要加倍关心、理解、体恤、照料,要让母亲感受到子女的一片孝心和爱戴。

由于父亲患阿尔默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后期症状如婴儿般,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状态。只要看到父亲醒着,母亲就赶紧搬一个凳子坐在床边,握着父亲的手絮叨絮叨,提提过去的人,念念过去的事。

为了排解母亲的寂寞感,我只要闲下来,和母亲说说话,她很喜欢回忆过去,虽然近几年记忆力明显减退,一部电视剧重复看三遍,再看还是说没看,但对过去的事情记得相当清晰。

每次母亲很平淡地讲,我却听得波澜壮阔,听出世间沧桑,甚至比电影电视剧还要惊彩,还要震憾。

自从手机有了微信功能,每当看手机时,为了不冷落母亲,我边看边念给她听,如果看到有意思的视频,我就端着手机和母亲一起分享。:母亲高兴,我就特开心。

作为女儿,非常幸运上天让我们成为母女,我非常感恩命运赋予我们这份深厚的母女情。自从父亲走后,我一直陪伴着母亲,把所有的爱和精力都投放到母亲身上,除了在生活上给予细致的照顾,在心理上和精神上也同样给予慰籍和满足。

虽然母亲这辈子只为别人而活,把自己活到尘埃里,但在子女的心目中她始终是我们最温馨的港湾和最坚实的依靠,那无私的母爱更是比天大,比海阔。此刻,作为女儿,我要将内心所有的情感化为一句:爱您我亲爱的――母亲!

母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