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育儿琐记3

2018-07-21  本文已影响0人  凌云栀子

第一次谈论“死亡”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和贝妞躺在床上酝酿着进入梦乡,忽然贝妞的一句哭腔:

“妈妈,我不想死,永远都不想死!”......

“不管我是画家还是什么,我都不想死!”......

只记得刚开始安慰她——“人到很老很老时才会死的”,见她不满意,又跟她说,“以后技术发达了,不想死就不会死了!”

……

第二天和妞爸聊起这事儿,他说,贝妞是受了《大师名画全知道》那套书的影响,回过头来想想,难不成是曾经有次和贝妞研究过达芬奇、毕加索他们的年龄这件事引起的?


再次聊起

昨晚睡前,原以为贝妞已经睡着,忽然又是一句哭腔,“我不想死。”很警觉的转过身来、右手搭在她的身上:

“不会的”,

“那以后活得久了算不清多少岁了怎么办?8亿岁,9亿岁,再多怎么算?”

“那就加上1。”

“10亿岁,可是没有结尾了怎么办?头发都掉光了还没死(那么难看)怎么办?”

”会变成天使的。”不知道自己怎么冒出了这样一句。

“真的吗?可我没有长翅膀呀,她摸了摸后背。”

……

“就像树叶,秋天落到泥土里变成营养,后来树根吸收营养,又让大树长出新的叶子……生命就是这样。”

“人活着付出爱、收获爱……”

后来,把话题引向实际中,慢慢的和贝妞头挨着头睡着了。


相关资料

台湾师大教授、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这样建议:

与孩子谈论生死问题的五不要:

1、不要说死者只是睡着了;

2、不要说死者並沒有真正死了;

3、不要说死者是去旅行了;

4、不要说死者是被上帝(或神明)带走了;

5、不要以「上天堂或下地狱」比喻死亡

协助儿童面对死亡的七项原则:

(1)坦诚地表现出自己的悲伤,也允许儿童自然地表达出他们的任何情绪与想法。

(2)配合儿童的认知与情绪发展阶段,以其能接受的方法,详和而坦诚地告诉儿童真相,也应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诚实以对,勿搪塞。亦即如前所述,不要以欺骗的安慰或神话来告诉儿童,不实的或半真半假的遁词只会让他们无法分辨事实;更不要搪塞说:“你长大以后就会知道了,现在不要问也不必问。”

(4)让儿童一起接受或表达对过世亲人的哀悼或追思,使他们从中学习到真爱,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勇气,这也是他们将来能够成熟面对失落感或挫折的力量。

(5)鼓励儿童和别人讨论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感受,他们需要机会“说出来”,而不是“被告知”。

(6)尊重儿童的人格,接纳他们的怀疑与质问,因为惟有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了解,他们才能自己去发现死亡问题的谜底。

(7)注意儿童的个别差异。儿童对死亡的态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对死亡的情绪反应也不相同,不应以某些必然模式去处理或对待不同幼儿的情绪或反应。

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

“我们的树也会死么?”

“总有一天树也会死的。不过还有比树更强的,那就是生命。生命永远都在,我们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死了会到哪儿去呢?”

“没有人知道,这是个大秘密!”

“春天的时候,我们会回来吗?”

“我们可能不会再回来了,但是生命会回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