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心理学系列笔记之八
文/涅阳三水
人活在社会上,要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命,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来保证,这种客观条件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就会使人产生对所缺少的东西的欲望和要求,这种欲望和要求就是真的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条件的欲求。
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对需要加以分类,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有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者生物需要。
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又叫获得性需要。
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精神需要是对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物质产品的要求,不仅要满足人的生理的需要,而且要满足人的审美观念。
需要的分类是相对的,各种需要之间是相互交叉的。分类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分类的标准不是绝对的。
~~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动力。
动机是行为活动的原因,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
影响动机产生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内驱力,诱因,情绪。
由生理需要引起来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内驱力。
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较诱因。
积极的情绪会推动人去设法获得某种对象,所以也有动机的作用。
动机是行为活动背后的原因,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动机和效果一般来说是一致的,良好的动机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不良的动机会产生消极的效果。
~~
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叫生理性动机,又叫驱力或者内驱力。
兴趣、爱好等都是人的社会性动机。
兴趣是个体在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也有在一定的情景下有某一事物偶然激发出来的,兴趣的品质有以下4种:
兴趣的倾向性,即对什么感兴趣;兴趣的广阔性,即有多少种兴趣;兴趣的持久性,及兴趣的稳定程度;兴趣的效能,即兴趣能不能产生推动人活动的力量。
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目的的动机,叫有意识动机;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清楚的意识到活动目的的动机叫无意识动机。
有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叫内在动机;在外部环境下产生的动机叫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在推动个体行为活动中都会发生作用。
~~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68年提出来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有有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存和转型发展的需要,一次需要中,它是最优先的。
安全的需要,是指人对安全,秩序稳定以及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是一种缺失性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是指人要求和他人建立情感联系,以及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指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的高度评价,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这也是一种缺失性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自卑和失去信心。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别人,希望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的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
~~
马斯洛认为,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
层次越低,需要力量越强,这种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还叫生长需要。
一个人可以有自我实现的愿望,但要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到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看着多层次的组织系统反映了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向,也反映了需要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但是人的需要,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