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真正的BUFF
去年10月,总结了自己5年来整顿好的世界观、方法论、实践(《2021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但是实践总结的偏弱,今年会有一篇文章系统性的补齐——《思想成长乱谈》。
今年10月,用充满隐喻的感性的方式,总结了自己的心路历程——(《2022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这一次,我从两年来零碎记录的学习、思考片段片中(五万多字),提炼了3个BUFF。是我最常用也最符合我的实践体悟经验的。如遇有缘人,在孤独、失落时阅读和思考,希望会有所帮助。
经验/内心世界的BUFF:超越理性,回归现实
其实活久了,我们应该都能感受到理性的副作用:
-
当你设定了一个目标,并全神贯注为之努力,目标之外的那些东西的意义,就变相的被消解掉了。所谓“人生目标”,更是一场意义的大屠杀。
-
你真诚和人交往,本是为了愉悦。但交往越深,越想刨根问底,有一天,当你开始刻意揣摩对方的目的,两个人之间符号之外的感情、感觉,那么一点意思,一下子变得无意义了。
-
你努力学习知识,本是为了消除困惑。但如果你真的“学进去”了,只会越学越困惑,你才发现你以为的答案只是为了让你停止追问的封印,答案的背后才是无底深渊。
我自己擅长理性思考,很迷恋各种非虚构类的书籍、知识博学的人,那些逻辑严密的方法、观点总是能让我颅内高潮。
我常常能轻松处理大部分人认为“复杂”的事情,无非就是一个精密计算过的方案,包含实用性的目标、结构化的达成路径,以及底层的某种价值观与方法论假设。
但我在一些很“简单”的事情上反而常有挫败感,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直到有一天顿悟:如果一件重要且你认为简单的事情,你却总做不到,那到底是你把一件复杂的事情想简单了呢,还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呢?
后来明白,理性擅长解决的复杂,其实都是人造的复杂,由理性堆砌起来的东西,自然可以用理性来解构。但这世间,真正的难题往往都在理性之外,你虽然可以沿用理性的解题套路,但是千万别忘了,那些方法、方案,本质都是虚假的模型,只是用来登高的梯子,渡河的小舟而已。它们作为工具的同时,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遮蔽,精进过头,只会让解决问题的方式极度片面化。
所以你要学会“登楼撤梯”、“登岸弃舟”,不要迷恋梯子、小舟,趴在上面自鸣得意。
生活世界的BUFF:听从你心,活在当下
以前,总以为一个人的故事线要像贝多芬的交响曲:
一开始是《英雄交响曲》,像《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种英雄出征、凯旋归来的叙事,史诗般壮阔。再穿插着《第四交响曲》的细腻、温柔,以及《命运交响曲》的紧张、斗争。再之后是《田园交响曲》,乡村聚会,混乱、欢快,自然美景,宁静、平实。最后终于《合唱交响曲》,精神在广阔的世界中遨游,极尽升华,领悟、和解。
直到现在才发现,这些都是表象,是世俗的规训和奴役。我们的故事本应是《D大调卡农》:
由一个旋律起,循环往复,不知不觉,音乐在同样的旋律中升了一个八度,慢慢加重,然后又巧妙的回复。但这简单的旋律里,却承载着太多东西,悲伤,欢喜,愉悦,关于生死轮回以及命运的不可捉摸。那旋律始终重复、回荡,仿佛在从容而温柔的低语,似乎在提醒你:时间没有意义,时间只是一个循环,你找到了吗?往复中,真正不可磨灭的东西。
越活越发现,人的智识会越积累越厚,可以肆意挥霍,但人的感情却是稀缺资源。
我们经历的每个地方、每个人、每件事,都会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曾迷恋那些精密的规划,追求明确的目标、确定的路线、理性的执行,认为生活世界,理应如此。但这种精致同时也是遮蔽,让我们的感情付出变得小心翼翼,忽略了过程中的曼妙风景,难以体会到真正的喜悦。
其实,只要做到方向大致正确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回过头看,选择一样方向的人,最终都会通往差不多的终点,只是路上风景有些许不同。真正的差别,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是过程中的那些体验、经验、感悟、顿悟。
要活成一颗树还是一根电线杆,或者是这之间的某种东西,这之间的取舍、程度把握,本身就是修行。曾几何时,忽然领悟了《士兵突击》里袁朗对成才说过的一段话:如果你总是不付出感情,把这些枝枝蔓蔓剪掉、冷冰冰的扔掉,你的生命在哪里?你的努力又是为了什么?只为一个结果,虚耗人生?
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想要离苦得乐,与其苦苦探寻所谓的“最优解”,不如珍惜此刻,当下,每一个瞬间,把生命砸进去活。
记得2018年七夕,刚看过电影《无问东西》,把里面的金句改造成我的版本记录了下来,时刻提醒自己:
把自己交给繁忙,得到的是踏实,却不是真实。什么是真实,无论在哪里、做什么、和谁在一起、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愿你在被打击时、在迷茫时,记起你的珍贵,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东西。
社会世界的BUFF:打破自欺,追求卓越
有一天你会发现,世俗间所谓的“优秀”,不过都是一种精致一点的“平庸”而已。和我们曾渴望的人之所以为人的那种“卓越”,能让别人和自己发自内心的感觉到的那种厉害、美、酷,完全不同。
在大部分成年人的语境里,“优秀”,其实是一种没追求的人的追求、不清楚自己诉求的人的诉求。“成熟”,则是被世俗符号驯化之后,沦为平庸而不感到惊讶,反而洋洋自得的心理扭曲。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粗略把人划分为两类:
- 一类人,持续优化“平庸”,直至“优秀”。但最终说服自己还需要进行一次双重自欺——先自己骗自己,然后再骗自己没有骗自己,最后变成了“成熟”的人。
- 一类人,想要打破自欺,但是需要否定自己的诚实和勇气。
如果把镜头拉远看,把时间拉长看,其实这个世界是暗中惩罚前者,奖赏后者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正好相反。
追求“优秀”并不难,只需要三样东西足矣:
- 既定规则下低水平的竞争意识
- 庸俗的审美
- 工匠程度的知识和技能
但代价是和“卓越”渐行渐远,因为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线,卓越之路,你需要的是另外几样东西:
1. 选择真正困难的事情,进入事情本身
这个世界上,至少有两种困难:
-
第一种是“肤浅的混乱”:某项活动,参与者都有同样的目标,因为资源有限导致竞争白热化而产生的困难。比如“争夺稀缺的岗位、奖金包”、“实现社会财务自由”。
-
第二种是“深刻的神秘”:某项活动,由于即不存在标准的流程,也不存在公认的结果评价体系,因而展现出事态的无限可能性。比如“创作一部作品”、“修炼一个好身材”、“好好爱一个人”。
你直接下场与“肤浅的混乱”缠斗,那是在事情的外围下功夫,也注定了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都会活在挫败与焦虑之中。你必须拿出勇气,直面“深刻的神秘”,进入事情的内核,直面无限性,那是真正的挑战,那里才是价值和意义的真正源头。
2. 独特的审美
真正的审美能力,是一种能蔑视任何预定的普遍性,并自定义和重构的能力。在这条路上,理解是一种误认,共识是一种暴力,只有想象力和爱美之心才能穿透它们,直抵内核。
近些年,越来越发现一个人的“品味”真是难得的财富,它会在你日常的每一个细节中透露出来,是理性之外的一点点偏执,一点点追求,一点点灵感,却能赋予任何事情以“灵魂”。它无法速成,只能日积月累,你读过的“无用”的书,走过的“无目的”的路,看过的“奇伟瑰怪”的风景,交往过的“有趣独特”的人。
3. 高绝的手艺
我们身边常常充斥着各种“真实世界”的实用忠告,这种声音会告诉你:
- 好工作要靠学历
- 好沟通要靠说话技巧
- 好音乐要靠和弦套路
- 好业务要靠商业模式
- 好产品靠系统的产品方法论
- …
似乎,这个世界就是如此肤浅却高效地运行着。
别误会,我当然鼓励大家学习各种技巧、方法、套路,这算是我们在商业世界生存的必备基础。
但这些就够了吗?
说到底,这些菜谱型的知识都只是关照“新手”的强行概括而已。光靠这些结构化的套路、精密的逻辑,无论反复做多少道不同的菜,不过都是低水平的重复。
如果细心观察,你一定会发现,那些能抵达卓越的作品背后其实都是技艺、灵感的流淌,无数知识、经验的化学反应,那种复杂,是你无论怎么反向还原,也永远无法在逻辑上抵达的一种经验的深刻。
打磨手艺,没有捷径,专业知识、领域知识、持续通过解决问题转化为经验的实践姿态都不能偏废,然后,搭上你的时间和精力:
- 循序渐进:学习→ 实践 → 反思 → 循环
- 纵身一跃:做有挑战、困难的事情 → 百战之后再读书 → 循环
4. 发挥时间的力量
人们常常会高估了一年所能做的事情,而低估了十年能做的事情。很多人每年都立一个目标,结果一事无成。
你天天在岸边打渔,打到的都是小鱼。你要往回走,回家去造船,才能打到大鱼。你要造船,那不是一年的事儿。你看到别人打渔,你也打渔,你却没看见人家织网,就最后打渔的那一下子让你看到了,你也跟着玩命的打渔。你有网吗?可知这个网要织多久。
5. 强大的搞钱能力
在现代社会里,要追逐卓越,不得不配套一种强大的“搞钱”能力,而且要搞的更多,搞的更好,虽然这会显得你和那些庸俗的人蠢得一模一样,但也是必要的修行。
不过这里其实有一个福利:如果你能做到前四点,钱作为副产品,一般不会差,甚至会比单纯追求世俗优秀的人,在长期上获得的多的多。毕竟,单纯看钱的话,人并不追求今天的收入最高,也不是明天的,更不是后天的,而是终身每一天收入之和的最大化。
如果你能更早的看清这点,你就会制定更高级的策略,为未来投资,拉长赛道,做长期高价值的事情,越老越值钱的事情,不至于短视的等到穷途末路那一天。
写在最后
如果把这个世界比作一个一个的游戏,那么至少有两种根本性的打开方式:
- 以打赢游戏为目的“技术派”
- 没什么目的,一边听音乐一边玩的“逍遥派”
我们在孩童时期都是“逍遥派”,但为了能持续的玩,不至于中途挂掉,不得不学点攻略,把自己武装成“技术派”。谁知游戏越打越好,技术反而变成一种“遮蔽”,让我们越来越不会“玩”,不知不觉间,把游戏当成了铁笼斗兽场,游戏本身的意义和乐趣也就失去了。
我曾一度是一个“技术派”,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游戏,只要带入到逻辑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无非就是问题、目标、经验、方法、知识、技能,总能找到攻略。
后来,我才意识到,应该做一个“有技术的逍遥派”,除了解决问题用攻略,其他就是玩,享受游戏本身的乐趣。
这才是游戏本来的样子。
小时候和一位美院的教授学画画,老师说,你看那个苹果,不要当它是“苹果”,你看见“红色”,不要当它是“红色”,你就把你看到的线条、颜色,一五一十的画出来就好了。小时候不懂,只觉得迷惑,后来才慢慢懂得奥妙:
用逻辑去分析苹果形状的人,用概念去定义苹果颜色的人,无论他能临摹出多少种线条、定义出多少个不同深浅的红色,画的多么像,也不过是“画匠”的水平。那些既有技巧却又真正会“看”的人,才是“画家”。
原来:
人要先看很多东西,然后闭上眼睛,才能真的“看见”。
人要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才能真的“表达”。
单虓晗,写于2022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