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与物质(岩竹呓语·八六)
精神与物质
(岩竹呓语·八六)
精神与物质一如事物之阴阳,二者相互依存甚至相互转化,自然地,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存在。没有物质的存在,人便无所附丽,没有精神的存在,人则如同牲畜;人对物质的需要,是其自身存在与生活的基础,人对精神的需要,是其生命活力与幸福的根本。有物质的存在和拥有,人才能立足于大地,奔跑于社会,畅游于山河;有精神的存在和拥有,人才能脱离凡俗之庸碌,搭建心灵之支点,可以娱乐,可以为文,可以唱和,让自己成为身心灵合一的、超拔于物界的自由之身。
精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一旦生发于头脑、动念于行动,就可以驱使手足,创造事物,从而推动发展,改良社会乃至世界。本于物质的精神,又回馈于物质,这种转化是周而复始、无穷无尽的。对于人类来说,物质与精神是一对孪生连体兄弟,谁也离不开谁。我们这里不是为了探讨哲学问题,关于物质与精神,哲学上已经研究得非常多了。我们还是回到现实中来。
君不见,现在是一个经济至上的时代,满世界的人无不在拼经济,仿佛只要获得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就是创造了幸福生活,我们已经成了物质的奴隶。至于精神,似乎太过于空乏,与生活无关。但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却是因为精神出了状况才导致的。精神生活的空乏乃至缺失,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要害问题。这问题不仅在成人世界里存在,甚至在少年儿童的世界里也比比皆是,让人觉得好像进入了一个没有灵性的时代。
君不见,从花园洋房里出来的妇人,穿着原本在家里才能穿的睡衣招摇过市,手里牵着的是一条宠物犬。虽然美其名曰遛狗,却被小狗牵引着,或快步行进,或折进树丛,让人觉得不是她在遛狗,而是狗在遛人。到底她是狗的主人,还是狗是她的主人,一时搞不清楚了。现实也好,电影也罢,凶杀案往往出现在高档住宅小区或别墅里,而案情无非是情杀或凶杀。前者常常是阔老在外面养了情人,或是寂寞难耐的妇人有了外遇;后者常常是兄弟或夫妇之间因财产矛盾而起杀心,或者是“强盗”夺财不成而杀人灭口。现实再残酷、电影再曲折,反映出的根本问题,都是精神生活的缺失或畸形,才让一些人走上了杀人越货的邪路。
君不见,小小少年,与家人一语不合,举刀相向,砍杀亲人;莘莘学子,母亲没给钱买高档手机,就动了妄念,亲手杀死母亲。近年来,此类消息总叫人不寒而栗!究竟是怎么了,自己养育成人的孩子,最终成为杀死自己的凶手——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悲剧啊。在极度物质化的社会上,人们只是用将来做大官、挣大钱来教育孩子,就是当大官也还是为了挣大钱,一切都是围绕金钱展开的,求知仅仅是挣钱的手段,已经让教育失去了原本的人文意义。我们这代人,出生在贫穷的年代,虽然没有学到多少知识,还保留了传统的思想和观念,在精神上和前辈是息息相通的。在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的现在,溺爱成为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不少孩子没有亲情,只有索取,只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仿佛自己是父母的祖宗一样,必须把他们供着。随着素质教育的失败,学校教育在相当大程度上,也仍然是把分数和考上好大学当作追求的目标,几乎完全失去了教育的人文意义。而上大学、考研究生,最根本的目的还是拿到高工资、高报酬,还是围着金钱在打转。
最初的人类,还没有脱离动物世界弱肉强食的生存方式,和一切动物一样,残酷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在漫长的动物进化过程中,就连动物界里也衍生出了同类不相食、扶老又携幼的“社会性”和“道德”规范。人类因为进化出了理智和情感,开始抱团取暖,形成社会。尽管还有残酷的竞争,但在族群内部已经生发出了亲情和道德,文明的萌芽最终播洒到全世界,产生了普世的精神文化和道德规范。但是,到了21世纪,全世界都开始疯狂地进行物质生产的竞争,精神财富虽然在积累,但却成为摆设,成为玩具,乃至成为一块遮羞布。到特朗普成为美国总统,连这块遮羞布都不要了,喊出了“美国第一”、“美国至上”的口号,企图把全世界都踩在脚下,把自己捧在天上。虽然绝大多数国家反对美国的观念和做法,但在实际行动上,一些国家又悄悄地追随以至奉行美国的做法,使公共道德成为一根鸡肋!现在的国际关系,已经成为完完全全的利益关系。
这种世界“风尚”虽为人们所唾骂,但还是像一场普天大雪,悄无声息地覆盖了地球上的不少地方。我们国家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虽然经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社会文化在繁荣的同时,精神却在没落,已经影响到了官场、市场和情场。怪不得著名哲学家黎鸣先生喊出了“21世纪是一个道德沦丧的世纪”,大声疾呼“重建人类道德”,发出疗救的最强音。说到底,是我们把物质与精神相剥离的结果,是让物质压倒了精神的结果。看看那些落马成尘的官员、锒铛入狱的商贾,除了经济问题外,哪个不是道德败坏的种。一些官员,在台上时满口大话,把自己塑造成圣人一般的人物,一旦东窗事发,丑事败露,就显出了原形,真是“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一些商人,在赚取第一桶金之后,仍然巧取豪夺,疯狂捞取财富,在赚得盆满钵满之后,不是把金钱用在造福社会上,而是把大笔资金用在修寺建庙上,到处烧香拜佛,期望用宗教信仰或封建迷信来洗脱身上的原罪或孽责。
现在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培养孩子的中心议题,是考取好成绩,上个好大学,而把孩子培养成人的人文教育已经被利益至上的教育方式打败了。经济类专业的爆棚,人文类专业的冷落,在昭示着人文精神的式微。虽然不少有识之士希望改变这种现状,但在大家对利益趋之若鹜的大背景下,这些声音显得多么微弱呀。况且,我们这个社会,历来攀比之风盛行,既然大家都这样教育孩子,我为什么要固守传统,而不随大流呢。社会上众多的矛盾和问题,都集中在利益之争上,没有见到多少为了学术、为了文化而激烈讨论和竞争的。也就是说,物质利益问题被极大地强化了,精神文化问题被极度地削弱了。如此以来,精神何以不衰落?
物质发展与文化精神的严重失衡,已经导致了令人发指的社会问题,且到了不解决不得了的时候。国家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已经确立了相应的价值观念,提出了弘扬传统、发展新道德的目标,展现了一个文化精神与物质发展同步的宏伟愿景。尤其是社会上发生的那么多让人难以料想的问题,应该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平行发展,已经成为最为迫切的课题。
20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