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2018-05-24  本文已影响0人  异想瞬间

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 米兰·昆德拉

电影《世上最美的离别》

我的老板特别注重员工发展,对员工责任心极强。知道我是新闻专业毕业,“美其名曰”要继续培养我的思维写作能力,给我安排了“额外”的任务。

这个任务就是你们今天看到的这篇文章。

老板布置的任务,总是不敢敷衍的,想着是不是应该先正式一点,做个自我介绍,自我分析之类的。但是我又是那种极其无趣、又没什么优点的人,所以还是不要写自己为好。

老板宽容,没给我限制主题,也没给我限制题材,让我可以自由发挥,胡言乱语。

日常无聊时,我喜欢写几句话记录当下的感受,也没有什么特定的主题,想起什么就写什么,写不下去就不了了之了。

这样想来,倒是要感谢我的老板,逼着我坚持给这些“流水账”的生活记录写一个结尾。

毕业之后,我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波澜不惊,能给生活增添乐趣的方式就是看《奇葩说》,可以听很多不一样的故事。

好像人天生就有一种想听故事的好奇心,企图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一点共同之处,来宽慰自己。似乎有了“哦,原来他跟我一样,那我就放心了”的感受之后,才敢大胆的继续生活,求一个心安理得。

不过,更多时候《奇葩说》的故事,给人的是一种解答,比如说如何面对生死。

最新一季的《奇葩大会》里有一个人分享了一个关于离别的故事。他开了一家死亡体验馆,这间体验馆以游戏形式来表现涉及到关于亲情、友情、爱情或者财富的主题,最后再模拟一个死亡的过程。

节目现场,他娓娓道来给大家分享了一对夫妻体验死亡的故事。

一对夫妇在体验死亡的游戏过程中,男的先被淘汰,也就是意味着先生比妻子先去世。之后女的要求说,要跟先生一起走。但是这个要求被他拒绝了,因为他觉得死亡是孤独的。但是女的执意要求跟男的走,他就破例允许女的跟男的一起走了。

这虽然是在死亡体验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但是类似的事情在生活中应该也不少吧。

面对最亲近的人离开的那个当下,大部分是不知道怎么接受的,所以宁愿选择也离开。

之前看过一个韩国电影《世上最美的离别》,也是谈死亡的。

电影里的妈妈,职业是一名家庭主妇,操持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的婆婆,做好丈夫的一日三餐,担心女儿的婚事,儿子的学业,甚至还有弟弟的生活。

家里的人没有人在乎过她是不是很累,也没有人真正听她说的话。直到有一天她小便会疼,去医院检查身体,查出了绝症。

丈夫开始后悔,后悔之前对妻子的种种,后悔没有珍惜之前的生活。女儿知道情况之后也开始改变,朝着妈妈希望的方向。儿子知道后,用自己最擅长的画画,画了最爱的母亲和母亲最爱的花。弟弟知道情况之后,送了姐姐最喜欢吃的饼干,开始干正事了。婆婆一时清醒,一时糊涂,还是那个老样子。清醒时抱着给她安慰,糊涂时还是像以前一样折磨她。

丈夫一开始想尽办法要治好妻子的病,可是已经太晚。后来丈夫认为离开可能对得绝症的妻子说是一种解脱,不用再受苦了,不用再忍受他们的漠不关心了。可是她妻子根本不想死去,她舍不得让她操劳的整个家。绝症是不可抗争的,最后她还是离开了。

看电影的那个当下,我突然想到如果电影里说的是我的妈妈,我会怎么办?想着想着我的眼泪就会止不住的往下落。

不敢想,不敢面对,不能没有这个人。这就是我们都不愿意谈及死亡的原因。

马东说,中国儒家文化里,从一开始就没有教我们怎样面对死亡。可是现实是,人从生下来开始,死是必然的,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罢了。

再经历亲人的离开,又一次难过之后。现在想来,既然生和死都是人的苦难,避免不了,那就不如淡然的接受这一切的阴晴圆缺。

尾声:第一篇比较正式的文章,本来想写的轻松一点,但是最近心里总是想起我哥,那个我想念但是再没有机会见面的人。那些同样挂念他的人,到现在都不能接受他突然的离开。生来嘴拙又不知道怎么安慰他们,不如就写一些稍微能让他们宽心的文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