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听本书 28天作战计划每天写1000字

只有她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和极度的孤寂 | 日更Day6/

2018-10-13  本文已影响3人  Mia苗苗

28天小坚持之Day6。今天读的是,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余斌的《张爱玲传》。

力透纸背的一个个故事,都是波澜生活的写照

海明威说,对于一个作家最早期的训练,莫过于悲惨的童年。

那句“生命就是一席华美的袍,上面长满了蚤子”。就是张爱玲「成长历程」的写照。

张出生优渥,但父亲是一个典型的公子哥,吸大麻打牌逛妓院,哪个都不少,坐吃山空全凭祖辈的积蓄。而张的母亲,是一个新潮女性,接受西方的新思想,在张2岁的时候就去了欧洲读书。她留学回来之后,还是无法适应父亲,最终和父亲协议离婚。张和弟弟留给父亲抚养,而母亲决意要去外面寻找自己全新的生活。

张从小就是在保姆的照顾下长大的。张家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张看不惯父亲的作风,上的又是全盘西化的教会女中,所以她对留洋归国的母亲有种精神的向往。在有次和父亲的争吵后,张爱玲跑出了家,去找母亲收留她一起生活。母亲一个人并不富裕的生活,虽然决定留下了张爱玲,但在相处中,母亲有对张爱玲成为「西式淑女」的各种改造要求:如何社交,如何撒娇惹人爱。这让张爱玲很惶恐,好像自己必须做到这些,才能得到母亲的有条件的爱。这让张爱玲对期待中和母亲在一起的生活感到很幻灭。

后来,张爱玲考上了英国的大学。可惜那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去不成英国。后来,考上了香港大学,开始了一个人在香港的生活。后来再次去英国读书的机会,结果因为日军攻打香港,还是没去成英国,最后辗转回到了上海。

一点都不平顺的人生经历,和她生活过的地方,都让张爱玲的小说有了故事源泉。

她笔下的很多角色都有新老思想的冲突:《半生缘》里嫁进有钱人家一心想保住“祝太太”名头的姐姐曼璐,和接受新式教育寻求自由恋爱的曼桢。她小说中的很多背景都发生在香港,这里曾有过的战火纷飞,住在这里的人面对战争的行动和场面,这些都是张爱玲再熟悉不过的。读这些小说,就像我们由着她笔下的文字,跟着回到她那些尘封的记忆。

而那句「成名要趁早呀!」,则是张爱玲整个「成名史」的写照。

张爱玲从小的时候,就显露出写作的才气。18岁的时候,作品《天才梦》拿去投稿一举中奖。读完香港大学,张爱玲回到上海正式开始写作。她动用了家里的关系,在上海的知名报纸上登自己的小说。结果一举成名!她继续在报上发表自己最新的小说,一时间风靡上海滩。时局动荡,不同党派暗流涌动,但神奇的是,各个党派都喜欢张爱玲的小说。她大方地在报上刊登身着时新旗袍的照片,一度张爱玲成为大明星,那时她还不到25岁,就享受着万千瞩目。

她聪明地发挥写作天赋的成名历程,早早享受成名带来的无限风光,说出这样的话一点都不奇怪。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张爱玲?

不只只是她刚成名的那个时期,爱读张爱玲的人,越来越多。

我印象最深的张爱玲,最绝的几个手法,必有其一是「通感」。

一日午后好天气,两人同去附近马路上走走。爱玲穿一件桃红色旗袍。我说好看,她说“ 桃红的颜色闻得见香气”。

柔滑的软缎,像《蓝色的多瑙河》,凉阴阴地匝着人,流遍了全身。

比喻也不用多说,随手一举,都是名句:“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印象其次的是「克制」。

对比张爱玲的随笔来看,简单的无目的闲逛,张都能花了一大段来铺陈描述,但张的小说就充分看出了她的克制。使用自己擅长的通感和比喻手法,简单几笔勾勒人物的心理动作,和场景。

知道他在看,更软洋洋地凹着腰。腰细,婉若游龙游进玻璃门里。

如果说,张爱玲的故事,是给读者留下了很多印象深刻的经典故事,她的写作手法,才是给读者印下了“张爱玲”这个不寻常名字的法门。


我的28天听书专题

28天每天听本书,不止步于听,日更28天听书感想,写下自己的思考。

两个目的: 

1是为着给自己持续练着写东西,想写 

2是实践一把,在线教育里,知识付费+刻意思考+输出,才是真正带动输入

期待关注,欢迎交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